在湖北省恩施市综治中心的研判指挥大厅,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全市19个乡镇街道的矛盾纠纷排查数据、网格事件流转情况和重点区域防控动态。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调出某起邻里纠纷的调解进度、某名特殊人群的帮扶记录。这个集“受理、研判、分流、调解、督办”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正是恩施市以综治工作为抓手,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缩影。自2022年3月恩施市综治中心建成投用以来,恩施市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科技赋能,构建起覆盖市、乡、村三级的综治工作体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风险防控在源头,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平安答卷。
七里坪街道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余某与刘某某侵权赔偿纠纷
一核引领:市级综治中心构建“多元化解生态圈”
“以前解决劳动纠纷,要跑人社局、法院好几个地方,现在在综治中心跑一次就能搞定。”近日,在恩施市综治中心“人社+工会”裁调对接工作室,刚拿到拖欠工资的农民工王师傅感慨道。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恩施市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资源整合的创新实践。
按照“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原则,恩施市综治中心整合了信访接待中心、人民调解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研判指挥中心四大核心功能区,实现“一个大门进来、多个窗口服务、一揽子事情解决”。更具突破性的是,这里不仅是行政部门的“集合地”,更是政法力量的“融合体”——市人民法院设立驻中心巡回审判庭,让群众在调解不成时能当场启动诉讼程序;市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工作室,对疑难纠纷进行法律监督和精准指引;市公安局、司法局派驻专职人员,提供从治安调解到法律援助的全链条服务。此外,市妇联“百合花”婚姻家庭调解室、总工会“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工作室等12个专业调解平台入驻,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矛盾化解网络。
“综治中心不是简单的‘物理合并’,而是‘化学反应’。”市综治中心主任介绍,中心建立了“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只要群众有诉求,中心统一受理后,能立即调动相关部门力量协同处置。今年3月,某小区30余名业主因房屋漏水问题与开发商产生纠纷,中心接到诉求后,当天就协调住建、信访、司法等部门召开联席会,3天内促成双方达成维修协议。这种“一站式受理、精准化分流、多元化化解、闭环式管理”的模式,让矛盾纠纷平均化解周期从原来的15天缩短至7天。
为提升规范化水平,市综治中心对照“五有”(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要求,推进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个规范化”。制定《综治中心工作手册》,明确18项工作职责、23项工作流程,让每个环节有章可循;建立“周调度、月研判、季通报”制度,对超期未结的纠纷实行“红黄牌”预警,今年以来已督办化解疑难案件46件。同时,中心打造“6090”调解工作室等特色品牌,吸纳退休法官、教师、乡贤等“五老”人员28名,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化解矛盾。截至目前,“6090”工作室已成功调解纠纷32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8%。
据不完全统计,恩施市综治中心建成以来,累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100余件,涉案金额5.3亿元,调解成功率达92%,信访量同比下降35%,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让矛盾不升级”。
科技赋能:智能化建设为治理“插上翅膀”
“叮!恩施市七里坪街道网格员上报一起高空抛物隐患,请立即处置。”在市综治中心的信息化平台上,一条网格事件信息闪烁提醒。工作人员点击受理后,系统自动将任务分流至街道综治中心和城管部门,2小时后,隐患处置完毕的反馈信息传回平台——这是恩施市用科技赋能综治工作的日常场景。
为打破“信息孤岛”,恩施市推动政法专网横向联通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政法单位,纵向贯通19个乡镇街道和281个村社区,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综治视联网覆盖市、乡、村三级,让偏远山村的群众能通过视频连线直接向市级部门反映诉求;综治网格化平台上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系统,网格员用手机APP就能实时上报纠纷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处置台账,实现“受理—分流—办理—反馈—评价”全流程线上闭环。
“以前调解纠纷,全靠调解员凭记忆梳理案情,现在系统能自动关联当事人过往纠纷记录、家庭情况,让调解更精准。”市综治中心信息化负责人展示着平台功能,“比如遇到婚姻家庭纠纷,系统会自动调取‘百合花’调解室的成功案例和相关法律条文,为调解员提供参考。”智能化手段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决策更科学——平台定期分析矛盾纠纷数据,生成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专题报告,为平安建设提供数据支撑。今年一季度,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某工业园区劳动纠纷高发,市综治中心及时联合人社、工会开展普法宣传和用工检查,纠纷量环比下降40%。
信息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让服务更暖心。在白杨坪镇九根树村,村民通过村综治工作站的视频调解室,与在外务工的子女“云调解”赡养问题;在六角亭街道,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定位系统接受动态监管,既确保了管控到位,又减少了来回奔波。科技赋能让综治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见”,从“粗放管理”迈向“精细治理”。
白果乡综治中心与市农业农村局、派出所、司法所共同调解土地纠纷
分级联动:构建“市乡村”三级治理闭环
“感谢街道综治中心,不仅帮我拿到了赔偿,还让我重新感受到了亲情。”说起今年的意外,余某至今心怀感激。2025年5月,余某在七里坪街道居民刘某某家修房时不慎坠伤,医疗费、护理费成了难题。更棘手的是,余某与4个子女断绝联系多年,无人照料。街道综治中心得知情况后,一边组织双方协商赔偿,一边联系余某户籍地村委会寻找子女,最终促成子女与父亲和解,既解决了赔偿问题,又修复了亲情。
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得益于恩施市构建的“市级统筹、乡镇处置、村社排查”三级联动机制。市级综治中心突出“实战指挥平台”作用,聚焦疑难复杂纠纷和跨部门问题,通过多部门协同攻坚;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作为“一线处置平台”,落实“网格发现上报、中心研判分流、部门协同响应”机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则扎根基层,以网格化服务为抓手,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楼栋、家庭。
在乡镇层面,“一线处置”体现速度与温度。七里坪街道综治中心建立“1+4+N”风险研判机制(1名牵头领导,公安、司法、民政、信访4个核心部门,N个相关站所),每周分析辖区稳定形势。今年以来,街道已排查化解物业纠纷、征地拆迁等风险隐患58起。龙凤镇综治中心创新“综治+法庭+派出所”联动模式,对涉企纠纷实行“优先受理、联合调解、快速执行”,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村社区是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在舞阳坝街道土桥社区,网格员每周入户走访,将收集到的漏水纠纷、噪音扰民等“小事”录入网格平台,由社区综治工作站牵头调解,成功率达95%;在屯堡乡马者村,综治工作站联合驻村工作队、村医组建“乡贤调解队”,用土家谚语、民间道理化解邻里矛盾,今年已调解纠纷32起。
三级联动机制的高效运转,让矛盾纠纷“层层过滤、逐级化解”。数据显示,全市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乡镇、村社区得到解决,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白杨坪镇综治中心现场调解陈某某与熊某某邻里纠纷
品牌引领:特色工作室破解治理难题
“要不是‘百合花’调解室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起一年前的经历,张某的父亲仍感慨万千。2024年2月,17岁的张某因父母离异后缺乏关爱,患上抑郁症并萌生轻生念头。市综治中心“百合花”婚姻家庭调解室迅速介入,组建“爱心妈妈小组”,通过心理疏导、亲情陪伴、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帮助张某走出阴霾。2025年4月,张某成功复学,亲子关系也恢复融洽。
“百合花”调解室是恩施市打造特色调解品牌的一个缩影。针对不同类型纠纷,全市培育了一批专业化、个性化的调解平台,形成“一领域一品牌、一品牌一团队”的格局。
在劳动争议领域,“人社+工会”裁调对接工作室成效显著。2025年2月,某物业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拖欠32名员工工资39.3万元,员工集体求助。工作室迅速介入,一方面向企业释明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引导员工理性维权,最终促成企业支付全部工资及经济补偿。今年上半年,该工作室受理案件127件,全部调解成功,为劳动者挽回损失399.9万元,其中农民工工资214万元。
在基层治理中,乡土智慧发挥着独特作用。白杨坪镇的“化三千”调解专班便是典型——其名取自当地“绍胡”纸牌游戏,寓意“化解矛盾,宣扬正气”。专班由熟悉风土民情的老干部、老党员组成,擅长用“土办法”解决“新问题”。2024年初,九根树村陈某某与熊某某因通行和排污问题引发冲突,多次调解无果。“化三千”专班联合派出所、环保办5次上门,用“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既解决了通行和排污问题,又修复了邻里关系。
此外,“医患纠纷调解室”“校园纠纷调解站”“交通事故赔偿调解中心”等专业平台,针对性化解特定领域矛盾,形成了“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调解格局。这些品牌工作室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减压阀”,更是普法宣传的“直通车”,让法治精神融入群众生活。
市人民法院驻市综治中心诉讼服务团队与“6090调解工作室”为8名农民工追回工资款
长效治理:从“解决一件事”到“规范一类事”
“现在小区物业不敢再乱收费了,有纠纷直接找社区综治工作站,很快就能解决。”在小渡船街道航空路社区,居民李阿姨对物业的态度转变深有体会。这一变化源于社区综治工作站建立的“物业纠纷定期会商”机制——每月组织业主、物业、业委会召开座谈会,将问题解决在平时2025年已预防物业纠纷20余起。
恩施市综治工作不仅注重“个案化解”,更追求“机制破题”,通过总结典型案例、提炼工作方法,形成长效治理模式。针对婚姻家庭纠纷,“百合花”调解室形成“心理疏导+家庭辅导+跟踪回访”三步工作法,已在全市推广;针对劳动争议,“人社+工会”工作室建立“普法宣传—风险预警—纠纷调解”全链条机制,今年已开展企业用工培训36场;针对邻里纠纷,村社区推行“网格走访—苗头预警—联合调解”工作流程,从源头减少矛盾发生。
为巩固治理成效,恩施市建立“回头看”工作机制,对已化解的纠纷定期回访,防止反弹。市综治中心每季度组织“满意度测评”,邀请群众对调解结果、服务态度进行评价,测评结果与调解员绩效挂钩。同时,将综治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对乡镇街道实行“月通报、季排名、年考核”,压实基层责任。
在工作机制的保障下,恩施市综治工作实现了从“应急处置”到“常态治理”的转变。如今,无论是城市小区的物业纠纷,还是农村地区的土地矛盾,都能在规范化、制度化的框架内得到妥善解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珍硒 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