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遗产继承往往成为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近日,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法庭成功审结一起遗产继承纠纷案件,以公正的判决、温情的调解,不仅为当事人清晰划分了遗产归属,更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当事人握手言和,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彰显了司法裁判的温度与力量。
基本案情
赵某某与李某某夫妇育有四名子女,分别是赵某甲、赵某乙、赵某丙和赵某丁。赵某某于2010年5月离世,李某某在2021年10月去世,二老留下了房产及存款等遗产。多年来,赵某丁因结婚时男方条件有限,一直与父母同住。李某某去世后,赵某甲提出要分割父母的房屋及存款,遭到赵某丁坚决反对:“父母生病时,你们谁来照顾过?现在分遗产了,凭什么?”争执之下,曾经的亲情变得脆弱不堪,赵某甲最终选择诉诸法院。
办案法官了解案情后,并未急于开庭审理,而是先逐一与各方当事人深入沟通并耐心倾听每个人的想法。通过细致调查,法官了解到:赵某某与李某某患病期间,均由赵某丁悉心照料和护理;李某某去世后,丧葬费用也全部由赵某丁承担。此外,老人生前虽无书面遗嘱,但曾向自家亲属口头表示,谁照顾其晚年生活,遗产就留给谁。
在掌握情况后,法官决定组织各方进行调解。调解室里,气氛一开始十分紧张,赵某甲情绪十分激动地说:“这房子和钱本来就有我的一份,凭什么她赵某丁想独吞?”赵某丁也不甘示弱,红着眼眶反驳:“爸妈生病的时候你们谁管过?都是我守在床边伺候,现在想起来分遗产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法官见状,没有立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轻声说道:“大家先冷静一下,都是一家人,有话好好说。咱们今天坐在这里,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激化矛盾。”听到这话,赵某甲和赵某丁的情绪都缓和了一些。法官趁机继续说道:“父母养育你们一场不容易,他们肯定也不希望看到你们因为遗产闹得面红耳赤。赵某丁,你照顾父母确实付出了很多,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法律上也规定了其他子女有继承的权利。赵某甲,你也要理解赵某丁这些年的辛苦,父母晚年能有人悉心照料,也是你们做子女的福气。”
在法官的耐心调解下,让双方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了下来。赵某丁慢慢放下了抵触情绪,同意按法定继承处理父母留下的遗产,但坚持自己应多分得一部分。赵某甲也反思了自己对父母晚年关怀的不足,表示愿意接受合理的分配方案。最终,双方在法官的见证下,就遗产分配达成了初步共识,为后续判决铺平了道路。
典型意义
此案件的审理,既是对法律原则的坚守,更是对人文关怀的践行,为化解家庭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提供了生动范本。
司法公正筑牢底线,让权利义务相统一。经审理查明,赵某丁在父母生前尽到主要赡养义务,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照料父母,其余继承人对此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同意赵某丁适当多分遗产。此判决既依法保障了所有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又充分考量了赵某丁对父母的付出,通过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让“多尽孝者多获益”的理念落到实处,清晰传递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法治精神。
温情调解化解心结,让司法温度暖人心。法官没有机械适用法律,而是从修复亲情入手,用耐心倾听、真诚沟通消解对立情绪。这种“法理之外讲情理”的办案方式,让当事人既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不可触碰,又体会到司法的温情始终在线,最终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
价值引领树新风,让尊老美德传万家。案件的妥善处理,不仅化解了一起家庭纠纷,更向社会传递了“尊老敬老、赡养尽孝”的正能量。它告诉所有人: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守护亲情、弘扬美德的利器。在司法护航下,每一份孝心都不会被辜负,每一个家庭的和谐都将得到有力保障。
法院以调解为笔,以法律为墨,在家庭矛盾的画卷上勾勒出和谐的色彩。此件遗产纠纷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家庭矛盾的化解,更是一次法理与情理的完美交融。下一步,丰满法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宗旨,坚守公平正义底线,不断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始终将法理与情理有机结合,积极发挥司法职能作用,着力弘扬优良传统美德,为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贡献司法力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司法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