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内蒙古与河南的黄芪种子纠纷,在法官的介入下悄然化解。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的田野上,种植户老王蹲在田埂边,手中攥着几株孱弱的黄芪幼苗,满脸焦虑。两个月前播种的种子发芽率远低于合同约定的80%,直接威胁到全家生计。
千里之外的河南省西峡县,种子经销商老张也寝食难安。他坚持种子质量可靠,认为是种植方法有问题。这场纠纷在两地间形成僵局,直到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人民法院的法官北上介入。
2024年5月,老王从西峡县双龙镇的经销商老张处购进一批黄芪种子,合同明确约定发芽率需达80%,老王支付79万元货款。但回到内蒙古进行实验播种后,发芽率仅52% 左右,远低于约定标准。老王认为种子质量有问题,于是要求老张补发种子或补偿损失,而老张则称实验田效果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双方沟通无果后,2025年4月,老王将老张诉至西峡县人民法院。
西峡县作为中药材种植大县,中药材产业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西峡法院深知中药材纠纷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此还专门设立的山茱萸法庭,早已凭借专注化解各类中药材纠纷的实践,积累了丰硕经验。此次面对这起跨省的黄芪种子纠纷,承办法官直接移植成熟的“实地勘查 + 专业调解” 模式,一边委托在内蒙古有其他案件的法官赶赴赤峰进行现场勘查,一边向专业鉴定机构和黄芪种植大户了解发芽率鉴定事宜。
在法官们踏入老王经营的黄芪种植基地,眼前的景象直观地说明了问题:田块中幼苗稀疏不均,多处可见缺苗断垄。通过实地测量和取样,初步验证了老王关于发芽率的陈述。
返回西峡后,法官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从技术和法律双重角度剖析纠纷成因,先是明确指出:“合同明确约定发芽率 80%,而目前实测不足60%,确实存在质量不达标问题。” 接着话锋一转,也向老王耐心解释:“但黄芪种子发芽率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种子处理方式、播种深度、土壤墒情等。我们现场看到,有些地块出苗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区域,说明管理措施也存在提升空间。”
技术细节的精准拆解让双方情绪逐渐平复。法官趁热打铁提出建设性方案:老张退还部分种子款 60000 元作为补偿,指导老王对剩余种子进行催芽催种,并加强田间管理,尽可能挽回损失。“黄芪苗期管理很关键。”法官将从黄芪种植大户那里收集来的种植资料交给老王,“现在苗高 4-5 厘米,正是第一次中耕除草的时候;苗高 10 厘米左右要及时定苗,株距保持 6-10 厘米。”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老张补偿了老王部分损失,老王也承诺继续播种。一场横跨千里的纠纷,在法官的智慧调解下圆满化解。
这场纠纷的化解,正是西峡法院山茱萸法庭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多年来,山茱萸法庭深耕中药材产业纠纷化解,从本地的山茱萸、连翘种植争议,到如今跨省的黄芪种子纠纷,始终以“实地看实情、调解护农利”为准则。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山茱萸法庭用一次次田间地头的调解、一份份贴合产业实际的解决方案,让法治力量深度融入药材种植的每一寸土壤,既守护了种植户的生计希望,也为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撑起了一片法治晴空,让丰收的期盼在公正与温情中不断生长。(吕纪春 李冬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