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2025 08/07 13:14:05

河南洛阳瀍河法院白马寺人民法庭:小案精调润乡野

字体: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人民法院白马寺人民法庭作为瀍河法院唯一的人民法庭,充分发挥面向基层优势,深化分类调解指导,凝聚多元共治合力,以“白马经验”维护着辖区的和谐稳定,用“法治音符”奏出和美乡村“交响曲”。

2b4b51b7dc5ecaaccff1848b950fbdbe.jpg

小案连民心:两起纠纷背后的调解智慧

2024年,村民杨某因土地边界问题与同村亲戚发生争执,杨某在推搡中受伤。经医院诊断为肋骨损伤后,杨某将亲戚起诉至法院,并索赔两万余元。

受理案件后,法官认为“邻里纠纷要解心结,不能只看病历本。”在认真研判后,法官决定联同村调解员启动“靶向调解”。调解室内,原被告双方互不相让,法官与调解员从法律法规和亲情关系出发,引导双方逐步厘清矛盾所在。经过三小时的深入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握手言和。

在另一起土地纠纷案件的审理现场,巡回审判成为了双方矛盾的“解压阀”。庭审中,法官捕捉到关键症结——案涉土地涉及组内宅基地分配,提出“动态解决方案”进行调解。吕某承诺“待宅基地分配需用此地时无条件腾退”,并当场补缴欠款;村民小组亦不再坚持立即收回土地。

这一纸调解书,让双方矛盾消弭于无形。

分类施治:定制化调解的“白马寺方案”

两起案例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瀍河法院白马寺人民法庭构建的“分类指导调解”体系在悄然发挥作用。 

白马寺人民法庭针对辖区5.2万人口、44.49平方公里土地的多元司法需求,开出三道“药方”:分层培训,激活调解末梢神经。“过去调解全凭经验,现在有了法律‘工具箱’。”一位参与培训的村调解员感慨。2025年上半年,法庭按纠纷类型、地域特点定制“调解菜单”:对厂矿集中的社区,重点培训工伤认定与劳动合同法;在农业村,则聚焦土地流转与环境保护法规;针对宗族聚居村,增设“亲情修复式调解”专项课程。

5场培训、7次普法、8场巡回审判,600份手册成为了辖区村调解员的“法治口袋书”。

跨界联动,打通多元共治经脉

在白马寺人民法庭,“法庭+”模式正释放聚合效应。“法庭+交警”:办案团队与交警大队建立“事故地图”,对多发路段联合研判。2025年上半年,通过“指尖调解群”远程化解20余起交通事故纠纷。“法庭+社区”:为38个村居调解委员会开设司法确认“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为社区提供法律支持56次,物业纠纷调撤率同比上升34%。“法庭+庭所”:联动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建立“矛盾预警池”,对矛盾纠纷进行源头调解。

机制创新,夯实长效治理根基

定期召开调解复盘会,法官与调解员共同剖析典型案例。“通过‘解剖麻雀’,从矛盾纠纷背后发现土地权属、养老焦虑等共性问题,让我们在矛盾纠纷的化解中更加‘一针见血’。”法官介绍道。

撤诉的杨某,如今逢人便说法庭真正解了自己的烦心事,和解的吕某主动配合着村委完成其租赁的集体土地测量。2025年上半年,白马寺人民法庭调撤率达47.1%,同比上升1.02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白马寺人民法庭“分类指导调解”的深层价值——通过前端精准预防、中端多元疏解、末端柔性施策,让司法根系深扎乡土。(赵晓曼 周祥锋)

【责任编辑 -赵小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