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亚”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怒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弹拨乐器,其发音依赖三根琴弦的精准配合和共振,象征着“和而不同、共生共鸣”的处世智慧。“达比亚”调解室将这一文化内核融入调解工作,创新推出“四音调解法”,将倾听、调查、化解、巩固的调解逻辑,与“达比亚”听音、调音、共鸣、和声的乐理巧妙融合,让一起起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在琴声般的劝和中消弭。
听音 在倾听中捕捉“弦外之音”
“听音”是调解的起点,核心在于放下架子、走进群众,耐心倾听当事人双方讲家长里短、聊矛盾根源,甚至是那些“说不出口”的隐忧。
调解夫妻纠纷
调解员们从不急于评判对错,而是主动走进农家火塘,与当事人双方拉家常、聊心事。遇到情绪激动的群众,他们会先递上一杯热茶,等对方把委屈说透、火气消了,再慢慢梳理矛盾的脉络;遇到不善言辞的当事人,便拉着他们坐在火塘边,从庄稼收成聊到家庭琐事,在絮叨里捕捉那些被哽咽打断的隐情。近日,两夫妻酒后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闹离婚,调解员没有直接谈对错,而是先到双方住所听他们说起恋爱时的往事,也听他们吐槽各自的生活压力。原来,争执的背后是两人因常年缺乏沟通产生的隔阂。找准了“心声”,后续调解自然水到渠成。最终,两夫妻打开“话匣子”,互相倾诉多年来的委屈和疑虑,怀疑的种子此刻被掐灭在互诉里。
调音 在调查中校准“争议音准”
若说“听音”是捕捉情绪,“调音”便是精准定位矛盾的“核心音符”。“达比亚”的美妙在于音准和谐,调解亦然,只有找到争议的关键节点,才能避免“各弹各调”。
调解员深入村寨调查宅基地纠纷
“调音”环节要求调解员带着“放大镜”找依据,不仅要耐心倾听双方陈诉,把握关键点,分析争议点,摸清矛盾焦点所在,还要多方走访调查,从知情人口中把准事情真相,像校准琴弦音准般反复比对信息,剔除情绪的杂音,剥离表象的迷雾,确保在杂乱的争议中找准核心症结。这一步步扎实的调查,不仅为后续的“合音”筑牢了根基,更让调解从一开始就浸润着弹奏“达比亚”的严谨,为成功化解矛盾埋下了和谐的伏笔。
合音 在共情中促成“心灵共鸣”
“合音”的智慧,恰如“达比亚”的三根弦,唯有彼此呼应、共振共鸣,才能弹出最动人的旋律。调解的本质,正是让矛盾双方从“对立”走向“共鸣”。
调解前,调解员们进门弹奏一曲达比亚除戾气,合跳一支达比亚舞增和气,让矛盾双方在民族文化氛围中舒缓紧张情绪。调解过程中,他们坚守依法调解底线,避免开展调解工作中“和稀泥”,或迁就刁蛮、弱化法律,并推崇“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的调解“软”武器,在充分调查、厘清责任、依法剖析的基础上,找出双方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并以此为切入口,公平公正调处矛盾,妥善化解纠纷。同时,因人施策,对明事理、懂法律的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利害关系,降低期望值,而对无相关法律知识的当事人,先进行法治教育,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再通过倾心交谈,取得信任,减少对抗情绪。
唱音 在回响中延续“和谐之韵”
“唱音”的深意,从来不只是矛盾化解时的片刻安宁,更是让和谐之音持续回响的长久守护。每当一起纠纷尘埃落定,“达比亚”调解室的调解员们总会带着怒族先民“以和为贵”的智慧,把“防反弹”的功课做在日常。
调解邻里纠纷
调解员们坚持把纠纷回访作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继续和延伸,定期回访矛盾双方,或是在火塘边喝一杯热茶,聊聊近况,看看曾经的症结是否真的消融;或是借着村寨里的节庆活动,特意安排双方协作出力,在共同筹备的忙碌里,让新的理解取代旧的隔阂。这些带着温度的回访与引导,让“合音”的成果得以巩固,让“唱音”不仅是矛盾化解的收尾,更成为和谐种子生根发芽的开端,确保每一次握手言和,都能成为村寨里长久安宁的注脚。
如今,“有事找‘达比亚’调解室”“有矛盾坐下来好好说”已成为当地的新风尚。(春林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