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之路的起点,往往藏在言传身教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公安局道台桥派出所民警韩俊峰与师傅——副所长朱英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次次下村走访、矛盾调解、深夜出警中,诠释着“为民服务”的真谛。
脚下沾泥 方能读懂群众期盼
“干我们这行,脚底板要沾泥,心里头要装着百姓。”这是韩俊峰报到后跟着朱英下村时,师傅说的第一句话。朱英总是步子沉稳,话虽不多,却用行动诠释着“接地气”的含义。辖区的村路蜿蜒曲折,师傅的脚印却遍布每个角落,哪家有矛盾、哪家有困难,他都了然于胸。
看望独居的张大娘时,屋里光线昏暗,大娘行动不便,还没等韩俊峰上前搀扶,朱英却已熟门熟路地扶住大娘胳膊,一边叮嘱“注意门槛”,一边拉着家常询问近况。离开前,师傅还细心检查了屋里的电线开关,反复叮嘱“用电安全第一”。这一幕让韩俊峰明白,群众工作从不是走过场,只有把心贴近群众,才能真正读懂他们的需求与期盼。
耐心倾听 方能解开群众心结
派出所工作中,矛盾调解是家常便饭,也是最考验民警群众工作的“试金石”。韩俊峰第一次跟着师傅处理村民地界纠纷时,两家吵得面红耳赤,剑拔弩张。他习惯性拿出本子准备记录,朱英却示意他停下:“先别急着记,调解不是走程序,得把双方的话听进心里,找到症结。”
朱英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耐心引导双方把“憋屈”和诉求一股脑说出来。他一边听一边点头回应,时而共情“种地不容易,地界不清确实闹心”,时而打感情牌“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在师傅的疏导下,原本僵持的双方渐渐冷静,最终握手言和。韩俊峰在一旁看着师傅如何用倾听化解怒火、用真诚打动人心,终于懂得化解矛盾的关键从来不是强硬的道理,而是沉下心来的理解与共情。
行动暖心 方能诠释责任担当
深夜的警铃,是对民警责任与担当的最直接考验。一次深夜警铃响起,韩俊峰手忙脚乱地穿戴装备时,朱英早已穿戴整齐在门口等候,只低声一句:“快!跟上!”便匆匆下楼驾车。警情处理完毕回到所里,已是后半夜,韩俊峰又累又饿,坐在椅子上。
这时,朱英没多说什么,转身从值班室角落拿出方便面,默默泡好后端到他面前:“赶紧吃了,暖暖身子。”热气腾腾的泡面驱散了深夜的寒意,更让韩俊峰感受到师傅严厉外表下的柔情。无论是日常工作中的严谨细致,还是危急时刻的冲锋在前,或者是细节处的默默关怀,师傅用行动告诉他:“为民服务”从不在口号里,而在每一次及时的出警、每一份贴心的牵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