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高效破僵局,法理柔情护公平”。近日,居民魏某将一面金灿灿的锦旗送到利川市东城街道综治中心,紧握工作人员的双手哽咽道:“是你们让我本已绝望的处境重见光明!”这温情一幕,正是东城街道探索基层善治的生动缩影。
从街头意外的快速调处到田间地头的纠纷化解,从工亡家庭的权益保障到校园矛盾的温情处置,东城街道以“综治中心为枢纽、多元力量齐参与”的创新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打造出名副其实的“矛盾化解终点站”。
市民送来锦旗当面致谢
一条短信连民心:从“求助无门”到“柳暗花明”
“非常感谢你们在我遇到纠纷时伸出援手,积极协调处理,帮我妥善解决了问题,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街道办事为民的温暖,这份帮助让我心里特别踏实……”2025年7月29日,东城街道平安办工作人员的手机屏幕上,弹出了这样一条短信。发信人是陈某,一个月前,他还是个为意外赔偿愁眉不展的普通市民。
时间回到2025年4月8日,陈某在龙船天街散步时,被一辆突然冲出的儿童游乐电动车撞倒,因事发突然,家属急于送医,没顾上报警,也没留下现场证据。等到住院治疗费用渐增时,他们才想起找游乐设施经营者和监护人协商赔偿,可对方要么推诿责任,要么质疑伤情与事故的关联性,几次协商都不欢而散。
“当时真的走投无路了,没报警、没证据,对方一口咬定不是他们的错,我们连说理的地方都找不到。”回忆起那段日子,陈某仍心有余悸。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在邻居的指引下,找到了东城街道综治中心。
接待陈某的是综治中心调解员李大姐,听完他的叙述,李大姐没有推诿,当即在电脑上登记信息,同时拨通了平安办的电话:“有个龙船天街的意外纠纷,需要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和法院的同志一起看看。”半小时后,平安办、司法所、派出所的工作人员陆续赶到,一场“多方会诊”随即展开。派出所民警调取了天街周边监控,司法所的法律顾问从民法典角度分析了双方可能承担的责任,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则联系了游乐设施所属公司,耐心讲解相关法律规定。
“我们不是要追究谁的错,而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解室里,李大姐的话让情绪激动的双方渐渐平静。经过一下午的沟通,三方最终达成协议:陈某先安心治疗,出院后凭医疗票据,由三方根据责任比例核算赔偿金额。拿到调解书的那一刻,陈某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从求助无门到放下心中‘石头’,多亏了街道的高效调解!”
机制创新聚合力: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过去群众反映困难,调解工作总感觉‘力不从心’。有的纠纷涉及多个部门,我们一家说了不算;有的专业性强,光靠热情解决不了问题。”东城街道平安办工作人员坦言,基层矛盾往往“小事不小”,牵扯利益复杂,单靠某一个部门很难彻底化解。
为打破这一困境,东城街道探索出“综治中心平台+平安办吹哨+多部门报到机制兜底”的多元调解体系,让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综治中心是这一体系的“神经中枢”。走进升级后的东城街道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一站式受理”窗口、调解室、法律咨询台一字排开,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近期矛盾纠纷处理进度。“不管是邻里吵架、劳资纠纷,还是消费维权,群众来了‘只进一扇门’,我们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综治中心主任介绍,中心建立了“受理—分流—调处—反馈—回访”的闭环流程,确保每一起纠纷都有跟踪、有结果。
“平安办吹哨,部门报到”则让联动不流于形式。今年以来,东城街道综治中心累计接访群众300余人次,牵头办理事项89件,成功调解88件,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回访群众满意度达100%。
三重维度显温度:从“案结事了”到“事心双解”
“调解不是简单地‘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要既解‘法结’,又解‘心结’。”这是东城街道调解员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具体实践中,他们从护民生、破僵局、护幼苗三个维度发力,让调解充满法治温度。
2025年6月的一天,东城街道二手市场突发意外,一名工人意外坠亡。消息传来,家属情绪激动,聚集在市场门口要求赔偿,与市场管理方剑拔弩张。综治中心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调解机制,由政法委员带队,联合司法所、人社服务中心组成专班。调解室里,调解员左手翻着《工伤保险条例》,逐条向家属解释法定赔偿标准;右手边的电话不断,耐心安抚远在外地的亲属。“我们理解你们的悲痛,但赔偿得依法依规来,既要算清‘法律账’,也要解开‘亲情结’。”专班人员一边帮家属核算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等法定赔偿项目,一边协调市场管理方先行垫付部分费用,解决家属的燃眉之急。经过三天的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市场管理方一次性支付赔偿金,家属配合办理后续手续。签完字的那一刻,工人的妻子抹着眼泪说:“谢谢你们,让我们在最难的时候有了依靠。”
“这条路不修,我们几十亩茶园的茶叶运不出去,孩子们上学也要绕远路!”“占了我家的地,补偿不到位,谁也别想动工!”2025年6月13日,长堰村两个小组的村民因修路占地补偿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原本计划打通的“产业路”陷入僵局。东城街道办事处得知后,立即组建由综治中心、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村委会组成的调解专班。工作人员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带着卷尺、图纸,一次次到现场丈量土地,走访涉及的12户村民。在田间地头的一次次沟通中,村民们渐渐明白了“修路是为了大家好”。最终,双方都做出让步:一组自愿让出部分土地,二组则同意按统一标准领取补偿。一个月后,当压路机驶过平整的路面时,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不仅是条致富路,更是连心路啊!”
2024年末,辖区一所小学发生意外。四个家庭因赔偿金额、责任划分争执不下,甚至影响到孩子上学的心情。“孩子是无辜的,不能让纠纷给他们留下阴影。”东城平安办联合司法所、学校、派出所组织了一场“圆桌调解”。没有严肃的对峙,大家围坐在摆满绘本的会议桌旁,像家人聊天一样沟通。派出所民警播放了监控录像,还原了事发经过;司法所工作人员讲解了民法典中关于未成年人侵权的规定。“其实孩子们在学校关系很好,是我们大人把事情复杂化了。”小宇的妈妈率先表态,愿意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小萌的家长也说:“只要孩子没事,其他都好说。”最终,四方达成协议。调解结束时,两个孩子还拉着手一起去了操场,一场可能影响孩子成长的纠纷,在温情中圆满化解。
扎根基层固根基:从“被动调解”到“主动预防”
“矛盾化解不能只盯着‘已发生’,更要想着‘未发生’。”东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胡爱民说。为此,街道在升级综治中心硬件设施的同时,更注重机制创新和触角延伸,让矛盾预防走在前面。
在综治中心,一套“矛盾预警机制”正在发挥作用。网格员每周入户走访时,会将发现的邻里纠纷、安全隐患等信息录入系统;大数据平台则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对可能升级的矛盾提前预警。今年5月,系统发现某小区连续出现3起物业与业主的缴费纠纷,综治中心立即联合住建部门上门,督促物业改进服务,组织业主代表协商,避免了矛盾激化。
在18个村(社区),“调解驿站”成了群众家门口的“说理地”。驿站里,既有退休干部、老教师担任的“专职调解员”,也有熟悉村情民意的“法律明白人”。去年以来,街道已培育“法律明白人”180名,他们不仅能解答简单的法律问题,还能协助化解邻里矛盾。“以前吵架要跑街道,现在下楼就能找到人评理,太方便了。”居民刘大妈笑着说。
“让每一声求助都有回响,每一起矛盾化解都彰显公平正义,真正实现为民解忧。”胡爱民的话,道出了东城街道打造“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的初心。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法治的阳光正照亮每个角落,多元联动的“东城模式”,正书写着基层善治的新篇章。(聂尧 许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