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地处豫西深山,素有“河南小西藏”之称,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检察院是编制仅50余人的山区小院。然而,当“小院要有大作为、山区院实现大发展”目标在2022年的一次全院大会上提出时,一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便随之铺开。
学思践悟,培根铸魂的精神实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新一届党组始终把讲政治作为头等要务,把培根铸魂作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发力点。
深学笃行理念。“‘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核心要求是在办案中实现‘质量、效率、效果’的有机统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检委会,是该院理论学习的前沿阵地,大家围坐在一起,结合具体案例,就如何将党的法治理念融入日常检察工作进行交流研讨。“我们办理的每一个案件,都关乎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必须从政治高度去审视,让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党组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为全体干警指明方向。
常学知行合一。“红色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老党员讲党史、检察史,传承红色基因;“线上微党课”打破时空限制,解决“集中难”的问题。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开展的唱红歌、诵读红色经典、“阅读新思想”、业务研讨等活动,让党组织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青年干警小刘感慨道:“持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让我对检察工作的使命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面对每一个未成年人案件,绝不能一办了之,更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挽救,给他们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
机制强基固本。选优配强支部力量,部室负责人担任支部书记,业务骨干任支委委员,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筑牢组织基础。推动出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十条措施》,层层压实党建与业务一体推进的政治责任;制定《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检察工作发展高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机关党建的核心任务与具体要求。同时,探索建立检务督查轮值制度,以常态化严管锤炼干警过硬政治品格,确保责任落地见效。
党旗所指,履职融合的基层实践
该院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检察履职的实践指引,让党旗在办案一线高高飘扬。2023年,院党组作出重要决策:把党小组建在业务团队上。
堡垒聚力,先锋领航提质效。刑事检察、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未成年人检察、控告申诉检察、案件管理等业务条线,均以党小组为牵头力量,以党员先进性引领整体业务提质增效。全国模范检察官马玲玲作为“玲玲工作室”党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中级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优势,“带头啃硬骨头”,带领团队构建“个案精准办理—融通综合履职—全域系统治理”的未检工作体系,实现对未成年人“惩治、保护、教育、预防”多重目标。其党建引领下的“玲玲工作室”案例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十佳”典型案例,马玲玲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联建赋能,小数字撬动大作为。由第一党支部牵头成立的“数指办”,联合第二党支部6个办案组,建立“业务+技术+数据”联动机制,有力强化跨部门协作效能。2024年,应用最高检、省院成熟模型,清理“幌子公司”20家,市场监管领域成案率100%,跨部门协同经验被省市院推广。自研发的数字监督模型中4个上架最高检、省院平台,其中,民事支持起诉模型被全国200余家检察院应用并成案;红色资源保护模型推动修复长征遗迹12处,入选国家级专刊,带动5县协同应用。该院获评全国“优胜提名检察院”、省级“模型推广优胜团队”,相关经验入选全省办案指引。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检察院专门致谢:“应用贵院模型,我院成案8件,民事支持起诉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重大疑难案件办理、重要文稿起草、工作品牌与典型案例培育等急难任务中,分别从业务及综合部门抽调党员骨干成立临时党小组,发挥党组织凝聚力量、集思广益的优势,攻克难关。2022年以来,36件次典型案例、检察建议及工作品牌获市级以上表彰肯定,其中3起典型案例亮相最高检。
三级联创,激活发展新动能。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与省市院机关党委党支部签订三级联建联创协议书,座谈交流党建与业务融合新途径,推动“三个效果”融合指导机制落实见效。同时,与市院及兄弟县区院党组织联建联创,在重点业务领域、重要文稿起草等综合管理工作中,定期互通信息、分享经验,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培育的《打造联建联创新格局激发党建引领新活力》品牌入选2024年“三检品牌”提名奖。
横向联动,构建共治新格局。以党组织联建联创为纽带,密切与相关单位的横向沟通与协作,着力构建协同共治、双赢多赢良好局面。针对食用菌、连翘等特色农产品投保不规范问题,通过检察建议督促追回财政补贴资金135万元;并与县监委会签《关于公益诉讼办案协作与配合机制实施办法(试行)》,构建“监察+检察”监督模式,推动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治”的转变。做法获市检察院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心系群众,“枫桥经验”的深山实践
人民二字重千钧。该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党建业务融合的落脚点。
履职担当安民心。“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检察院的帮助,我儿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一位农民工代表紧握着检察官的手,满是激动。该院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民事支持起诉+”工作机制。2022年以来,办理追索农民工劳务报酬案件16件,助农民工追薪19.2万元;为18名未成年在校生追索教育培训费7万余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1起案件入选省院支持起诉参考案例、优秀案例。
法律服务润民心。“你们讲的这些法律知识太有用了,让我们懂得遇到问题该怎么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38名佩戴党徽的“法治副书记”活跃在全县99个行政村(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还精心培育出一支支由村“两委”、调解员、网格员组成的“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下沉服务,30余件矛盾纠纷在田埂地头化解,85个“三零村”成功创建,为乡村和谐稳定筑牢了法治根基。
司法救助暖民心。秉持“一次救助、长期关怀”理念,与妇联、民政等9个单位党组织会签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机制,构建多元救助体系。2022年以来,为44名案件困难当事人申请发放司法救助金59.7万元,助力他们走出生活困境。“要不是你跑前跑后,我真不知道该咋办!”张大娘紧紧拉着干警小滕的手久久不放,满是感激。小滕办理的1起司法救助案,入选2023年最高检和全国妇联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他本人获评最高检、省检察院“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优秀个人。
山花绽彩,永不凋零的精神传承
有一种力量,犹如山花般坚韧顽强,在双向奔赴中更加坚定,在岁月流转中愈发绵长,厚积薄发、星火燎原。真情关爱聚人心。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形成《从优待警工作实施意见》,12条暖心举措让组织关怀直抵人心,做法获市院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市推广。在一次慰问中,一位干警家属激动地说:“年关时节儿子出差在外,孙子还小,儿媳妇又天天加班,家里确实有点难,不过咬咬牙也能扛过去。没想到院领导这么记挂我们,真是太感动了,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
双培育苗夯基石。针对40岁以下青年干警占比54.5%的实际,创新实施“双培工程”,常态化开展“优秀党员带新兵”“业务骨干教新手”“青年课堂”、跟班见学等活动,定期组织“新老交流”“导师点评”等,深化培育成效。2022年以来,发展党员5名,培养积极分子7名;鲜明的用人导向,让19人次晋升职级,4人遴选为员额检察官,9名青年党员干警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强化队伍核心力量。
文化铸魂结硕果。由一批批优秀党员以老带新,接力主办的《山花》内刊已传承27年,既展现检察发展成果、展示优秀检察官事迹,又以文化人、陶冶干警情操,是卢氏检察文化的靓丽名片。随着“山花”品牌成功入选“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在其示范引领下,“逢先必争、逢旗必夺”的进取精神,“小院要有大作为,山区院实现大发展”的担当理念,已内化为干警的共同追求,外化为争先创优的强劲动力。2022年以来,共80个集体、156人次获上级表彰奖励,连续34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名干警被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满天星辉时,卢氏县检察院的“玲玲工作室”仍亮着灯,检察官马玲玲带领助理小陈正在为一名涉案留守儿童做心理疏导;数指办新一轮数字建模攻坚如火如荼,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正汇聚成守护公平正义的星辰大海。
山花烂漫时,党徽与检徽交相辉映,凝聚成穿越风雨的力量。这份力量,是初心熔铸的信仰之光,是使命汇聚的奋进动能,引领卢氏检察事业在新时代航程中破浪前行,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基层智慧与检察担当。(曲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