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漫过林海深处,帽儿山的松树上已缀满露珠。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大队长魏锦鹏弯腰系紧巡护鞋带,轻轻拂去裤脚沾上的草叶。12载春秋,他带领队员们走过2000公里巡护路,在30万公顷林海间播撒平安的种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用脚步丈量出温暖的守护故事——让66个村屯自发成立护林队,让87%的村民熟知国家保护植物,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他与队员们春风化雨的守护与坚持。
低空联动的双重守护
晨光中,魏锦鹏带领着巡护队员开展立体巡查。地面小组踩着露水浸润的泥土,用砍刀清理倒伏的枯枝,排查火险隐患;空中小组操控无人机腾空而起,在300米的高空进行扫描,将林区画面实时传回屏幕。
“第二区域有热源!”地面小组闻讯立即赶到指定区域,发现是有村民在焚烧秸秆。魏锦鹏上前劝阻道:“王大姐,这火苗稍有不慎就会引燃山林,十分危险,咱还是联系秸秆回收吧!”王大姐听劝忙踩灭火堆:“行,魏警官,我听你的!”
巡查结束,无人机缓缓降落。此时,地面小组队员们的巡护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魏锦鹏打开巡护日志,将巡查发现的隐患和违规用火情况详细记录,指尖划过地图上新标注的生态修复区,心想:这两天得带村民到这儿看看,荒坡变绿了,人心也就近了。
村头院里的生态絮语
“张姐,您家后山的刺老芽长得真旺啊!”大清早儿,魏锦鹏就提着自制的《四季物候手册》走进乡镇,他发起的“村头院里茶话会”总飘着菊茶香,而他拿着这本手绘的小册子与乡亲们唠着“松树结塔要留种”“野猪拱地别驱赶”的家常话。
“老王,老李家的玉米地离林缘太近,得留出15米隔离带,这两天他出门了,你要是看到他们家人记得提醒下啊。”一到防火期,魏锦鹏便带领同事们挨家走访,他推动建立的“林长+警长+村长”联动机制,将村屯划分为网格。同时,配备专职护林员和义务监督员。“好嘞!”护林员老王应着,指着正在巡逻的“银发宣传队”,只见几位老人边走边用顺口溜传唱护林经:“春不烧荒夏不伐,秋不采挖冬防火……”质朴的民谣,成了林间最动听的回响。
童心绘绿的生态启蒙
“同学们看,这是红松的球果,里面藏着400多颗种子。”魏锦鹏带领同事们走进校园,宣讲生态保护知识。他设计的“森林小卫士”课程,包含植物拓印、鸟巢搭建等互动环节。课堂上,他还将自己制作的实物标本分发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轻松的互动中种下生态保护的种子。
暮色中的林海泛起金波,魏锦鹏的笔记本又积累了新内容。他抚摸着胸前的党徽,远处传来的布谷鸟啼鸣,与巡护车的笛声交织成最动人的生态乐章。当最后一道晚霞染红天际,那抹坚守的藏蓝色,已与青山融为一体,成为永恒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