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南德宏的山岚,大盈江两岸的边寨在朝霞中苏醒。这里是祖国西南的黎明防线,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忠诚与坚守。云南德宏边境管理支队盈江边境管理大队民警的身影早已融入晨雾中的巡逻路,从边境线上的硬核守护到民族团结的温情纽带,他们既是边境线上的“黑脸包公”,更是群众心里的“守夜人”——用藏蓝警色照亮边寨黎明,让平安成为西南边疆最温暖的底色。
“铁脚板”巡边:密林中的忠诚防线
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该大队勐弄边境派出所民警整装踏上巡逻路。莽莽群山间,巡逻队冒着冷风在密林里穿行,“80后”民警张金凯走在队伍前面为战友开路。戍守边关20年,他凭着一双“铁脚板”,他走遍边境线所有巡逻点位,成了一幅“活地图”。
勐弄边境派出所民警正在开展边境巡逻踏查(冯富洋摄)
虽然辖区边境线虽只有1.3公里,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地势地形复杂,一趟巡逻下来要2个多小时,而他们每天至少要走2趟。
勐弄边境派出所组建“民警+辅警+护边员”的“界碑巡逻队”,每日开展混合编组徒步巡逻,年均行程超一千公里。
“有辆外地牌照的小货车最近经常在村里绕,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请你们去看看。”今年7月11日,勐弄乡松园村村民武大姐向民警反映情况。
边境线漫长曲折,小道便道四通八达,仅靠有限的警力难以实现全方位的监察守护。勐弄边境派出所充分发动群众力量,从乡镇到村、从村到组、从组到户,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一句提醒、一个电话、一次夜巡,将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边境的星河。
截至目前,该所已发展32名村民担任“边境信息员”,群众举报涉边线索量增长2倍,辖区可防性警情大幅下降,实现警务评议零投诉。
“阿克几”服务:翻山送暖到家门
“云警官,谢谢你,没有你,我的养老保险可能就交不上了……”7月9日,该大队支那边境派出所民警云伟接到支那乡白岩村村民欧姐的求助电话后立刻行动。
他带领户籍民警携带办证设备,驱车1小时前往白岩村,为村民欧姐完成身份证办理。欧姐用枯瘦的手举起大拇指,反复说道:“民警,阿克几!”(傈僳语:真好)
支那边境派出所民警云伟入户走访登记
近年来,支那边境派出所推行社区警务专职化,让社区民警的工作模式从“下社区”升级为“在社区”,用脚板“量”民情、用真心“破”心墙、用长效“固”信任,开展入户走访1500余人次,上门办理各类证件等事项58人次,及时清理路障、护送病患就医、帮助车主换胎、找回走失老人等为民办实事20余次。
“现在村里有啥事,我们都是找云警官,自从他来了,邻里之间关系都更和谐了。”白岩村村支书曹生华说。
服务群众不是“一阵风”,社区民警也不是简单打卡签到,而是要把自己变成乡亲们的“家里人”,面对百姓的家长里短、矛盾纠纷,民警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随时解决群众的问题困难,用行动赢得信任,构建起和谐社区的‘基石’。
“向日葵”计划:点亮少年未来路
“我想当警察!像吴叔叔那样照亮别人的路。”小沙在作文里这样写道。这个曾因家庭变故而辍学游荡的女孩小沙,如今已是年级前三名的优秀学生,她的转变源于铜壁关边境派出所开展的守护未成年人“向日葵”计划。
铜壁关边境派出所民警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守护未成年人“向日葵”计划是盈江边境管理大队联合驻地司法、学校等部门共同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在盈江边境辖区内推广实施的工作机制。该所根据辖区实际,创新开展的三维帮扶体系社会服务,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通过定期家访精准掌握困境青少年思想动态,实施个性化成长方案,结合学业辅导、生活关怀、精神激励等多维度介入,形成长效赋能体系,以职业榜样引导树立人生目标。
“作为一名基层民警,不仅要维护治安,更要走进群众的生活、走进群众的心里,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只是解决问题,更在播种希望。”该所民警吴元祥说。
守护未成年人“向日葵”计划实施以来,该所已帮助12名像小沙这样的青少年重返校园,其中90%考入高中,形成了“受助-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
边境线上,每一个警号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每一次出警都在续写“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戍边民警不是界碑,却比界碑更坚韧;不是繁星,却比星光更温暖。(杨济宇 黄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