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深处,武陵山区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漆树垭村铺展一幅诗意栖居的生动画卷。在群众印象里,昔日的“县城北大门”摇身一变成为“晨观云海、暮赏落日”的避暑休闲、聚会游玩的向往之地。文化的源头活水,浸润古老山村焕发出时代新韵,蹚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
凝人心,乡土情怀汇聚振兴合力
组织引领的深层内核,在于文化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业州镇漆树垭村党支部构建起“支部统揽-小组落实-党员联户”体系,将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的乡土伦理,转化为组织动员的深层动力。村里的党员干部不仅是工作的执行者,更是乡土文化的践行者与传递者。
老党员徐永成在走访中敏锐发现8组季节性缺水难题,村支“两委”迅速协调落实资金,完成600米供水管道改道工程,彻底终结了23户村民“靠天吃水”的困境。这迅速解决的不仅是一条水管,更是传递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承诺与温情。村民由衷感叹“党员联户联到了心坎上”,正是这种浸润在日常点滴中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如无形纽带,将村民的心紧紧聚拢在乡村发展的旗帜下。
组织动员村民参与议事
兴产业,生态禀赋绽放经济之花
依托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漆树垭村精准实施“文化赋能产业”战略,将本土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休闲文化转化为独特发展优势。围绕魔芋、李子、葡萄、厚朴、贝母等特色种养,村集体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农耕技艺与生态智慧,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1500多亩特色种养基地,成为展示传统农耕文明的鲜活窗口。
聚焦蓬勃发展的康养旅居市场,成功打造“云野山舍”“问溪花园农庄”“半山小院”等13个特色鲜明的精品农庄与民宿。这些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对山居诗意和自然意趣的向往,深度融合武陵山区建筑美学与慢生活哲学,精心营造出独特的“山乡旅居文化”体验。正是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成功将生态“颜值”转化为持久的经济“产值”,带动周边300余人就业,实现群众人均增收3.5万余元。
融合生态与文化的特色农庄
细治理,良俗新风涵养和谐家园
乡村治理的有效与长效,离不开文化浸润下形成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自觉。漆树垭村巧妙将文化因子融入治理实践,面对土地流转、拆迁等易生纠纷的难题,创新“党员包案+乡贤调解”机制,激活乡村社会中“乡贤”明理、重情、尚和的文化基因,有效弥合分歧,实现建巫公路改造中43户征迁“零上访”。
高效服务、纠纷快处,村支“两委”为雷兆云等返乡能人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其内核是乡村社会中重诺守信、务实高效的文化品格。当民宿扩建遭遇瓶颈,村支“两委”3天内协调解决,展现出“言出必行、服务贴心”的实干作风与诚信文化。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软实力,正是促使其在漆树垭村追加投资3000余万元的信心来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传统的“屋场会”“小组会”,在漆树垭村被赋予新活力。小茶园文化广场的选址争议,正是通过充分沟通——尤其是村民杨树坡等人基于“方便孩子玩耍”的朴素情怀与自愿奉献——得以圆满解决。村民踊跃捐款捐物、投工投劳,最终建成7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100平方米议事厅,生动诠释了文化认同如何激发自治活力、共建共享文化家园。
村民共建小组文化广场
漆树垭村的精彩蝶变,生动诠释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系、动力之源。从凝聚人心的情感纽带,到驱动发展的产业密码,再到涵养新风的治理基石,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滋养着这片山乡的每一寸土地,焕发出蓬勃生机。这个武陵山坳里的村落,正以文化为笔,饱蘸时代激情,奋力描绘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的壮美画卷!(黄肖依 孙国林 郭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