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工作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事关胜诉权益的兑现,更与社会稳定大局紧密相连。为切实解决执行难,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民法院自2025年创新推行“执行思维前置”机制,将执行要素嵌入立案、审判各流程,通过“制度刚性约束+协同机制创新+源头全面防护”三位一体改革,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防控。2025年以来,该院通过执前督促成功促使793起案件主动履行完毕,到位金额3488.17万元,治理成效显著。
一、制度重构:构建全流程可执行性保障体系
出台《镇平县人民法院立审执协调工作指引》等制度,确立“源头预防-过程管控-结果激励”治理新格局。一是“前端过滤”机制创新。创立立案甄别机制,通过执行大数据筛查+诉前保全财产查控,精准识别无履行能力被告,引导当事人理性诉讼,减少当事人诉累。二是“闭环管理”提质增效。创设“谁办理谁督促”履行机制,将督促履行义务嵌入审判流程,要求承办法官在判决生效后主动督促3次以上,实现“判后履约”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形成“审判质量—自觉履行率—法官奖惩”的闭环管理。2025年上半年,通过判后督促主动履行507件,履行到位金额2935.65万元。
二、协同聚力:打造多元融合治理共同体
一是强化财产保全,以“保”促执。坚持依申请保全和依职权保全并举,探索“保全+诉前调解+督促履行”模式,引导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有效降低进入执行案件数量,截至目前该院新收执行案件同比下降6.78%,通过“以保促执”共执行到位2549.97万元。二是加强审执衔接,以“审”促执。推进调执一体化机制建设,分类施策精准化解:在涉案金额较大的案件中,法官深挖矛盾根源、履行细节,定制含明确节点、补偿机制的可执行调解方案,建立履行台账,确保协议落地。在小标的案件中法官洞察“信任危机”核心,巧用微信群实现“云调解+执行见证”,突破地域限制,降低沟通成本,以透明化重建信任,促成小案零成本自动履行。三是风险前置告知,以“鉴”促执。首创“法官+技术+调解”一体模式:鉴定先行评估损失,现场勘验同步调解,仅用一次现场即促成双方和解,实现“定分止争”与“减负增效”双赢。今年以来,该院通过此模式已成功化解4起案件,有效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与时间成本。
三、源头预防:筑牢前端风险防控与行为引导屏障
一是构建“法庭+N”机制。打破“单打独斗”模式,依托镇综治中心大数据平台,构建“法庭主导、多方协同、群众参与”的解纷格局,借助此“解纷联盟”的“人熟、地熟、物熟”的特点,确保当事人权益“第一时间锁定”。2025年上半年,法庭执前自动履行204件,到位金额967.41万元。二是推行“订单式”普法。通过微信公众号、县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围绕诚信体系建设、执行不能、当事人及全社会比较关切的民生案件执行难等热点问题,组织重点宣传,营造“守信一路绿灯、失信寸步难行”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三是强化“可选择”引导。依托辖区党政工作平台和各类宣传媒介,刊载发放财产保全宣传册、在立案阶段向当事人发放《财产保全告知书》充分释明保全措施优势特点,引导当事人根据案件需要及时提出保全申请。截至目前,该院共受理诉前保全案件207件,较去年同期增长156件。四是营造“早履行”氛围。镇平县法院联合县公安局成立打击拒执犯罪办公室,对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情节严重的被执行人,协调及时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依法从快追究其刑事责任,形成强制执行代价更大、延迟履行后果更重的态势,营造失信行为无处遁形及惩罚必然性氛围,倒逼当事人放弃机会主义动机,自觉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吕纪春 杨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