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来自南开大学的学生卢琪,在参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妇联暑假社会实践期间,进入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人民法院实习一周。短短七日,她穿梭于法庭、办公室与各类活动之间,书本上的理论第一次如此鲜活地照进现实。那些曾模糊的“权益保障”概念,在法官的法槌声、当事人的倾诉声和基层工作者的脚步声中,变得清晰而具体。
这段经历,对卢琪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触动与认知更新。实习伊始,她受邀参与了长春市道德模范巡讲活动。活动中三位模范的故事令她动容,模范们用行动诠释“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于社会”的意义。这份感悟,在踏入双阳法院时让她找到了更具体的落脚点。从接过王院长赠予的《长春市双阳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白皮书》那一刻开始,从翻阅过程中她意识到这份报告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和社会的关注。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仍需不断推进——这既是现状,也指明了她此行的调研方向,让她连夜完善了面向法官的访谈提纲,渴望从一线实践中汲取经验。
接下来的日子,是密集的学习、观察与思考。她通过与江律师深入学习,直面“家暴”的复杂维度,接触处理家暴的案件,卢琪了解了到家暴受害者的恐惧无助、身心煎熬,以及人身保护令、离婚冷静期等制度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江律师的讲述,让她体会到权益保障之路的不易,也让她更明确调研必须回应现实中的痛点难点。
通过参加长春地区两级法院未成年人保护审判工作会议,她学习了先进经验、了解了当前不足,对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全局性、复杂性有了宏观认识,为后续聚焦双阳本地实践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与民事审判庭(未成年人审判庭)庭长崔澜馨法官开展访谈,崔法官分享的案例中谈道:她对一名15岁失足少年的持续关怀——联系技能培训、规划未来,那份超越审判职责的“不放弃”,令人触动。当崔法官谈及判后回访、家庭教育指导令等机制时展现的专业与温情,让她对“法官”的理解超越了法庭上的威严,也感受到崔法官对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期待。
在旁听远程刑事宣判时,屏幕那头的当事人、法庭上亲属的泪水、法官敲响的法槌……庄严肃穆中,让卢琪心头一震,切实地体会到法律的力量——它关乎个体命运、家庭情感,更维系着社会公平正义。
一周的沉浸式体验,让卢琪从“旁观者”逐渐融入基层工作节奏,抓住采访、参会、旁听等每一个学习机会。与基层工作者共事的过程,让她明白基层实践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她认知的不足,从而引发了三点思考,即从“等待”到“争取”,从“理论”到“现实”,从“判决”到“新生”,这份思考让她收获了成长,更让她看到了法律的威严与力量、触摸到了法律背后鲜活的生命与故事、体会到基层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付出的智慧与努力。
实习结束后,卢琪也对双阳区人民法院提供的学习平台表示了感谢,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与分享!这段经历如同一颗石子,在她心中激起的涟漪,将持续影响她对专业、责任与社会的理解。让她更加坚定:守护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既需要怀揣理想,更需要扎根现实、直面复杂、躬身实践的勇气。路虽远,行则将至,她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