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瑞丽市畹町边关文化园,美丽乡村的气息扑面而来,边关文化长廊、法治营地、法治文化墙绘……这些无处不在的法治元素,让乡村“法味”渐浓,呈现出法治乡村建设的勃勃生机。
今年来,瑞丽边境管理大队积极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把法治融入乡村治理全环节,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法治细胞”,以法治文化浸润人心,以法治保障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法治赋能乡村治理,如今的畹町边关文化园,一幅法治氛围浓厚、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执法普法助力群众守法
“此案件,当事人利用熟悉边境地形的便利,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这是该大队畹町边境派出所开展涉边违法犯罪打击集中警示教育活动中的一幕。
活动中,该所围绕“以案示警、以案释法、以案促改”核心,通过“案件解读+法条释义+互动反思”的模式,充分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活教材”,深入讲解犯罪手段、法律后果及社会危害,让群众深刻认识涉边违法犯罪的危害性,真正达到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的效果。
7月17日,该所民警接到辖区吸毒前科人员赵某某的电话称,近期在生活中重新沾染上毒瘾,在参加完现场警示教育活动后,深刻意识到毒品的严重危害,希望通过自愿戒毒摆脱毒瘾,重新回归正常生活。接到请求后,该所民警立即前往赵某某家中见面了解情况,详细告知其自愿强制戒毒的相关规定、流程及注意事项,协助其填写《自愿戒毒申请书》等材料,并全程陪同赵某某前往云南省第六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自愿戒毒。
“对不起,家人们,是我让你们失望了,我会坚持到底,直到彻底摆脱毒品的控制,重新找回健康、自由的生活。”当赵某某挥别父母,转身步入隔离戒毒所时坚定地表示道。
法治服务融入乡村治理
“做村子的当家人,感觉就是好。”畹町新合抗战老兵村村民感受颇深。在这里,村民群众可以直接参与制定各项村务管理制度,使村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据介绍,该村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以网格为载体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全村形成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
法治乡村建设,法律服务是关键一环。今年来,畹町边境派出所坚持把法治服务融入乡村治理全环节、全流程,加强与新合抗战老兵村党支部联创共建,积极协助老兵村完善建立村规民约,助力村民自治之路越走越宽。同时,该所全面落实“一村一警”制度,坚持社区民警在社区,广泛开展法治宣传、解答法律咨询服务,创新以“民警+老兵+人民调解”模式调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的目标。
乡村治,天下安。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众参与到法治乡村建设中来,引领了基层治理新模式。
法治文化浸润群众心灵
青山绿水,流水潺潺,炊烟袅袅……云南省瑞丽市畹町镇民主街法治广场乡韵悠悠,村风和谐。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近年来,畹町镇各职能部门按照“一村一品”特色,坚持典型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公园、边关文化长廊等宣传教育阵地,推动法治文化进乡村、入农户。
在700米的范围内打造的集“边关党建、红色教育、法治宣传”为一体的畹町桥观光长廊建设上,畹町镇各职能部门可谓是下足功夫。在这里,过往旅客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畹町桥在抗战时期、中缅友谊以及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还能体会到在党的领导下,边疆各族人民、联防员在强边固防中筑牢边境安全稳定屏障的决心、坚守与奉献。
特别是在以“弘扬宪法精神 共筑法治边关”为宣传主题的法治文化角,在有限空间里,通过宪法宣传展板、法治小景等艺术载体,赋予场地法治生命力,集普法、教育、互动、观光旅游功能于一体,达到坚持党建引领、体现边关特色、宣传法治文化于一体的浸润效果。
闲庭信步间,居民群众、过往行人都接受着法治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法律素养的提升,进一步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畹町桥见证抗战风雨,远征军壮行就在这里,桥这边同胞穿梭来去,桥那端胞波川流不息,一道彩虹,紧紧维系,长鸣和平钟声,迎送中外商旅……”当《太阳当顶的地方》的旋律响起,畹町镇法治乡村建设的故事还在继续……(张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