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特殊的“传家宝”——是一个写满心得的笔记本,或是几句朴实无华的叮嘱,又或是融入血脉的职业精神。这些看不见的财富,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警营的师徒之间代代相传,成为新警成长的阶梯,更成为守护一方的平安密码。
在激流中传承:救捞先锋的“生命手册”
松花江畔的救捞站里,26岁的新警李佳阳摩挲着手中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救捞先救心”五个字已被汗水浸得模糊。这本凝聚着师父金玺多年经验的“生命手册”,如今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刚入职时以为救捞靠的是体力,直到第一次面对湍急的暗流才明白,师父的‘土办法’都是实践检验出来的。”李佳阳回忆起去年夏天的模拟救援,当时他急着向“溺水者”投掷救生圈,却被师父按住手腕。金玺蹲下身示范的场景至今清晰:“你看,水面下沉角度超过45度,说明水下有漩涡,得绕着走。”这个在笔记本记载的细节,后来在某次真实救援中让他成功避开了水下的漩涡。如今,这本手册已新增了12页李佳阳的实战笔记,最新一条写着:“2025年6月18日,水温12℃,采用侧泳拖带法成功救助老人,验证师父‘低温救援需保持体力’的教导。”
在实训中领悟:实战一线的“工作日志”
巡特警支队的训练场上,32岁的李海龙正纠正新警的擒拿动作,他手腕翻转的角度与十年前师父杨波教他时分毫不差。“训练时松一分,出警时就可能多一分险。”这句话已成为他带徒的口头禅。
擒拿训练中的“反制”教学,让李海龙真正理解了“以练为战”的分量。当年他总觉得师父放慢动作示范是多余,直到一次抓捕中因紧张脱手,看着杨波如教科书般锁喉制服嫌疑人,才明白训练场上的每滴汗水都是出警时的铠甲。如今他带徒弟,会特意设置“突发情况演练”:在模拟抓捕中突然喊“手铐卡住了”,观察新人的应变能力。“去年有个新警问我,这些细节有必要较真吗?”李海龙望着训练馆墙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直到他在出警时用我教的‘借腰力’技巧,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师父,幸亏练熟了’。”现在他的徒弟开始学着记录工作日志,第一页写着:“群众纠纷要耐心,训练动作要较真,接警台上有责任。”
在服务中传承:户籍窗口的“温度密码”
东莱街派出所户籍室,王艺卓正为老人调整身份证照片的角度,这个她曾觉得“没必要”的举动,如今成了工作习惯。“师傅说,证件照是群众留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吕洪萍传授的“窗口哲学”,正在这个28岁女警的实践中延续。
2024年刚入职时,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毕业的王艺卓曾轻视这份工作:“不就是办证件吗?”直到被群众问得张口结舌,才发现自己连户口迁移所需材料都记不全。吕洪萍没有批评她,而是拿来一沓档案:“你看这个变更民族的案例,需要民政、宗教、医院三个部门的证明,我们多问一句,群众就少跑十里路。”现在王艺卓的办公桌上,放着她手绘的《业务流程图》,每个节点都标注着“群众可能疑问点”,比如“死亡注销需带火化证明”旁特意画了个小提示:“提醒家属节哀”。
如今,王艺卓的手机里存着特殊群众的联系方式,定期提醒他们更换证件。上个月为独居老人上门办证时,老人向她竖起的大拇指,让她想起师傅说过的话:“窗口虽小,装着千家万户的急难愁盼。”这些警营“传家宝”,正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