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2025 07/24 15:17:27

湖北巴东:“姐妹花”点睛乡村半边天

字体:

7月20日,车出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清太坪集镇,绕过三、四道山梁,沿着一段长下坡向前,一栋苏派建筑风的民宿闯进视线,阵阵夏日清凉钻入车窗。

在民宿一楼前台,来自山东济南的10余名避暑游客在向桃的导引下,办理入住手续;二楼餐厅,向辉正忙着定菜单、摆桌椅,为远方客人张罗独具土家风味的美食。

 向辉、向桃是一对姐妹,土生土长在巴东,在江苏省苏州市闯荡打拼32载,于2020年返乡创业,试水建起食用菌种植大棚,用小蘑菇撑开乡村“致富伞”,发展民宿、种植中药材,把父老乡亲牢牢捆绑在文旅链上、共富圈中,她们像一对“姐妹花”,点睛乡村半边天。

1842482110 (1).jpg 

民宿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

32年,心怀故土情未了

 1988年,对于姐妹向辉、向桃而言,是命运的转折点。那年,她俩冲破“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理念桎梏,第一次走出大山,辗转1000余公里来到沿海城市苏州,在一家服装厂上班,靠着山里娃不怕苦的拼劲,从缝纫工人逆势成长为业务员。

 姐姐向辉性格安静、心思细腻,属典型的淑女范儿。妹妹向桃举止大方、果断干练,骨子里藏着女子汉风度。

 “姐妹花”在性格上一开一合,在创业梦工厂里扎根、茁壮,从1995年开办服装零售店起步,到2002年转型批发市场,再到2011年创办服装加工厂、外贸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梦想大道越来越阔。

 2020年,当地启动旧城改造、拆迁重建等城市更新行动,向辉、向桃经营9年的厂房也被纳入拆迁范围,只好按下创业暂停键。那年,姐妹俩回家陪伴80多岁父亲3个月,沉浸式感受了老人的空巢、独居生活,心中五味杂陈。

 “外面世界千好万好,也不如儿时家乡好。”一颗深埋在心底的乡愁种子,姐妹俩再次拾起、复活萌芽。此刻,原茅草坪村支书谭文孔也向她们伸来橄榄枝:把山外的好资源带回来,在山里也办个像样的厂房,改写“产业空白村”的历史。一边是未了的故土情,一边是赤诚的游子心,向辉、向桃选择重新回到儿时故乡的怀抱。

 1804401476 (1).jpg

查看菌棒生长情况

小蘑菇,撑开乡村“致富伞”

 “田里能种苞谷、洋芋,还能种点啥值钱的作物呢?”面朝哺育自己成长的土地,虽满脑子装着经商之道,但向桃仍一片懵。

 向桃将记忆拉回至2018年,那一年,她到辽宁抚顺去旅行,偶然间,参观了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其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培植等深深印刻在她的心中。

 很快,“种蘑菇”的想法蹦出向桃的脑门,她从“全国香菇生产种植第一县”河南省西峡县请来专家,对老家太平村的土壤进行分析、检测,结果是“土壤富含蘑菇生长所需的26种矿物质、微量元素”,且含硒,蘑菇再添新特质、新卖点。

 谈及“种蘑菇取代种庄稼”的产业计划,乡亲们连忙摆手,观点齐刷刷一边倒:口袋里没钱,不想种;脑袋中没技术,不敢种。

向桃深知“创业就像拆盲盒,只有去拆,才有机会遇见不一样的惊喜”,她硬着头皮拿出120余万元,建设4个钢架大棚,上架10万根菌棒,并让做事认真、踏实的姐姐向辉担任食用菌基地的负责人,带领30名工人制作菌棒、接种、养菌、采摘、分拣,用小蘑菇撑起了乡村“致富伞”。

 “每天按时上、下班,四季都有活干,一年可以挣工资3万余元。”余献菊是食用菌基地的固定工人,2024年,她和姐妹们创收40余万元,在蘑菇“致富伞”下共享幸福、拥抱小康。

 据向辉介绍,目前已成立巴东宏硒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巴东县宏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并引进智能化、自动化烘干设备,对干蘑菇按袋装、盒装、礼品装等进行定制化包装,提高了产品保质期、附加值,借助“832”“惠农帮”等网络平台和单位批量集采形式,实行线上+线下联动销售,让小蘑菇走向大市场。

1240024776 (1).jpg

游客慕名打卡

 农+旅,民宿“流量”变“留量” 

采新鲜蔬菜,摘天然水果,吃生态土鸡……当大城市开启“汗蒸模式”,向辉、向桃姐妹俩开办的“瑶清秋院”民宿,向避暑游客派出最地道的夏日宠客方式。每到夏季,这里成了避暑“候鸟”们的诗意栖息地。

 向桃算了笔账,2024年,累计接待客人2000余人次,吸纳6名乡亲家门口就业,吃上了有滋有味的“旅游饭”。

 “民宿热”的背后,来自向桃的创业冷思考:清太坪镇紧邻“华中凉都”野三关镇,那头“清凉经济”火爆,这头坐拥高海拔、好山水和田园风光,依托“农+旅”融模式,同样可实现“凉资源”到“热经济”的价值转换。

 2022年6月18日,投资500余万的民宿小院正式动工。两姐妹深受苏州文化的熏陶,将苏派建筑元素融入到土家吊脚楼设计中,门前鱼塘、屋旁果园相生相依,石头小径串联廊道楼阁,屋顶脊角高翘、门窗匠心框景,园林式民宿院落宛如深山里的“小江南”。

 “这儿既时尚又古朴,兼具文化味、乡土味,是真正的‘诗与远方’。”山东济南游客张士霞是“瑶清秋院”民宿的常客,她称“1000余公里不是距离,穿越山河来栖居,只为把心安放。”

在“瑶清秋院”民宿一侧,以石板屋为主题的传统村落正换装出镜,两姐妹对现有废弃的石板民居,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推出12栋石板屋民宿群。“现在床位已达84个,接待百人游客团不成问题。”向桃表示,目前正在寻找创业合作人,计划建设30套小木屋,在家乡好景中激活“流量密码”,深挖乡村文旅的“留量”。

 “姐妹花”并蒂绽放,点睛乡村半边天。仲夏,向辉、向桃精心打造的50余亩中药材基地,绿意滋发、蓬勃生长,20余户农户在苜野家庭农场锄草、施肥,拥有土地流转金、工资薪金“双金”收入,过上红火日子。“父老乡亲的灿烂微笑,就是返乡创业路上的闪耀勋章。”回首6载风雨兼程,向辉、向桃的情怀依旧如初。(付瑞勇 吴芳 宋杰 赵明权

【责任编辑 -邵俊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