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2025 07/23 09:25:55

安徽蚌埠市禹会区综治中心:“小中心”撬动“大治理”

字体:

“真没想到,两小时就解决了!”近日,农民工王师傅攥着刚收到的1000元误工费,脸上愁云尽散。在工地受伤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综治中心,调解员袁圆当即接手,火速联系施工方组织调解,当天就让他拿到了补偿款。这个2024年7月投入运行的1700平方米 “解纷综合体”,正以高效便捷的服务,重塑着辖区27万居民的矛盾化解体验,成为守护一方平安的坚实 “压舱石”。

“一扇门” 聚合力 多元力量共破题

清晨的禹会区综治中心,引导受理区的综合窗口前已有群众咨询登记。“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就地化解” 的承诺从这里起步:工作人员熟练询问记录,快速判断纠纷类型流向。一位因物业费争执的阿姨登记后,被及时引导至一楼 “多元化解区”。

一楼聚焦婚姻家庭、物业等 “高频” 纠纷,二楼的领导接访室、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劳动仲裁庭等10余个功能室则专解复杂疑难纠纷。“物理整合只是基础,打破部门壁垒才是关键。” 中心负责人介绍,这里构建了调解、仲裁、信访、诉讼、法律监督等多元化解线上线下大平台,创新实施 “常驻 + 轮驻 + 随驻” 协同机制:人社局、信访局、法院等6家常驻单位 “钉” 在现场;住建、民政等10部门定期轮驻;文旅局、妇联等随叫随驻;51 名人民调解员、律师等社会力量 “随时响应”……

这种 “行政 + 司法 + 社会” 力量的深度融合,让王师傅的案子得以由司法局工作人员与调解员袁圆高效协作,快速办结。

“全链条”快处置 化纠纷提质增速

纠纷进入中心,便如进入精密 “处理流水线”,按需分层、环环相扣。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简单纠纷,窗口调解员可现场调处办结;遇多部门职责交叉的 “中梗阻”,立即启动 “多部门会诊”。

一起棘手的劳动争议中,常驻的人社局工作人员联合仲裁员、轮驻律师及线上参与的法官共同研判,将以往平均45天的处理周期压缩至1-5 天。对于涉及面广的重大矛盾,则由中心牵头联席会商、联合攻坚。

这套 “分层递进、衔接顺畅” 的机制,已累计化解邻里、劳资等各类纠纷300余起,成功率达92%。为筑牢队伍基础,中心开办 “矛盾纠纷调解员特训班”,以 “理论 + 实战 + 导师” 模式培育骨干,袁圆作为首批学员,在67起纠纷调解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周立顺调解室” 等品牌阵地更发挥资深调解员 “传帮带” 作用,形成人才梯队建设良性循环。

“云上跑” 促下沉 科技赋能解民忧

机制创新提升效率,科技赋能则突破时空限制。禹会区综治中心深度融入数字化手段,让数据 “多跑路”、群众 “少跑腿”,无缝接入公安警务、检察院检务、法院审务云等系统,及覆盖全区村居的 “微法庭”+ 视联网平台。

公安警务窗口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核实身份信息。“今年4月,一位走失老人被送来,我们通过系统查询,半小时就联系上家属。” 工作人员回忆道。

乡村的变化更令人称道。马城镇某村村民贡老汉因健康权纠纷烦恼多日,辖区民警多次调解未果。5月,区公安部门通过大平台将纠纷推送给综治中心,中心迅速组织派出所民警、调解员、法官联合会商,并到村里开设 “微法庭”。经多方 “面对面” 释法说理,一小时内就解决了赔偿问题,1.8 万元现金当场落实。“没想到在村里就能把事办得这么利索!” 贡老汉感慨。

“我们依托视联网平台,为偏远乡村居民提供远程调解,让群众不出村就能化解矛盾。” 中心二楼远程调解室工作人员小姬介绍道。

“快准暖” 赢口碑 治理效能显成效

数据跑得快,服务更要暖。禹会区综治中心 “快、准、暖” 的服务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依托多部门联动与科技支撑,今年以来中心已助3名走失人员回家,快速处置13起交通事故纠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超20万元。通过 “微法庭” 延伸解纷触角,推动调解员、网格员到村居排查,成功预防12起群体性事件,化解征地拆迁、村务管理等易引发信访的纠纷46起,辖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3%。

从两小时化解王师傅的烦 “薪” 事,到贡老汉足不出村了结纠纷,再到科技助力走失老人半小时归家,这些发生在1700平方米空间内外的故事,勾勒出禹会区综治中心 “资源整合破壁垒、机制创新优流程、科技赋能提效能” 的实践图景。这方天地不仅终结了群众 “急难愁盼”,更标注了新时代深化 “枫桥经验” 的 “禹会坐标”—— 当解纷之路便捷高效,平安和谐便水到渠成。(祁明 陆慧敏)

【责任编辑 -朱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