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同志,他又躺在这儿了,满身酒气的……”这已经是群众第三次报警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担忧。
谁也没想到,这个让周边居民既担心又无奈的醉汉,在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龙湾区分局民警朱浙乐的带领下,被一群素不相识的温州人温柔地 “扶” 起来,送回了千里之外的家。
深夜警铃响,街头躺着个“破碎”的他
近期,海滨派出所的报警电话多次响起,内容相似:一名男子醉卧街头。民警朱浙乐赶到现场处理时,发现这位曾姓男子背后,藏着更深的困境。
曾某是河南来温务工人员,靠在海滨打零工过活。收入本就不稳,加上长期酗酒,身体每况愈下。一次醉酒后,他不慎摔断了肋骨,这让他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伤病让他彻底无法工作,断了经济来源。
房租付不起,面临被房东驱赶。吃饭都成了问题,在小店赊的账越积越多。无工可做、无钱可挣、无法还债——曾某陷入了绝望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位身处绝境的异乡人,朱浙乐没有简单批评教育,而是蹲下身来,耐心倾听他的遭遇,探寻困境背后的根源。
一场温暖的“返乡计划”悄然启动
核实清楚情况后,朱浙乐立刻行动起来,启动了多方联动的帮扶机制。他拿着曾某的“赊账本”,一家家走访商户,自掏腰包结清了欠款。同时,他联系上“老娘舅”公益团队,迅速募集到2000元救助金。虽然这笔钱还不足以解决所有困难,但传递了一份暖意。危化品电镀协会闻讯后也主动加入,送来了急需的生活物资。
当曾某流露出强烈的返乡意愿时,一个温暖的“回家计划”迅速成型:买好车票、备齐旅途用品、联系老家亲属……每一步都饱含关怀。
“身份证放这夹层!” 临别前的细致叮咛
临行前,朱浙乐特意来到曾某那间简陋的出租屋,亲手帮他整理返乡的行李。民警细心地将衣物叠放整齐,把路上的干粮和饮用水单独打包好。“这些带上,路上用得着。”“车票和身份证要贴身放好,就放在这个夹层里,安全。”……一句句贴心的叮嘱,一个个细致的动作,让曾某的眼眶瞬间红了。
送站的路上,朱浙乐关切地问起曾某今后的打算。曾某回答:“先回家把伤养好,再到县里的物流园或者哪个厂子找份工作。”他紧紧握住民警的手,声音哽咽:“谢谢,真的谢谢你们!等我在老家站稳脚跟,一定回来感谢大家!”
车开了,载着曾某奔向新生活。而温州街头的这份温暖,还在继续——它藏在民警自掏腰包的账单里,在公益团队的救助金里,在协会送来的物资里,更在每个普通人伸出援手的善意里。
原来,一座城市的温度从来不只看高楼大厦,更看它如何对待困境中的陌生人。(朱雅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