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2025 07/22 13:38:51

“第八届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聚焦暴力犯罪心理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

字体:

图片 1.png

▲《第八届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7月19日,“第八届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京师律师大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委会、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共同主办,京师律师事务所(全国)刑事专业委员会承办,以“暴力犯罪心理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为研讨主题,汇聚了来自法学、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律师及相关机构代表共50余人,就暴力犯罪现象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讨与交流。

图片 2.png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原秘书长路琦主持

一、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原秘书长路琦主持开幕式

图片 3.png

▲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委会副秘书长高利致辞

高利在致辞中表示,自2018年首届犯罪学学术沙龙举办以来,京城犯罪学学术研讨会已走过八个春秋。从首届聚焦毒瘾、酒驾、性犯罪者特殊心理矫正,到第七届以人的健康促进犯罪预防,每一届论坛都紧密回应社会关切,为犯罪学研究与实践应用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本届研讨会聚焦当前突出的暴力犯罪问题,涉及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期待与会者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共同破解治理难题,并强调犯罪学研究任重道远,愿与各界携手推动相关研究与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图片 4.png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会长周茂清致辞

周茂清在致辞中表示,本届研讨会以“暴力犯罪心理机制与防控策略”为主题,针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暴力犯罪等新问题展开探讨,兼具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暴力犯罪研究不仅是犯罪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回应公众对安全的关切、守护社会安宁的时代命题。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立足北京、服务全国,20多年来已完成60多项课题研究、举办100多场研讨活动,未来将继续以学术为桥梁,为构建更安全、更有序的社会贡献力量。

图片 5.png

▲京师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郑小宁致辞

郑小宁在致辞中表示,全面依法治国已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犯罪学研究与法治建设紧密相连。本届研讨会聚焦暴力犯罪,深入剖析其成因与预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承办方,京师律师事务所致力于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兼顾理论探讨与实务分享,旨在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服务法治建设实践。京师将持续支持犯罪学研究,期待与会嘉宾凝聚智慧,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委会副会长张荆主持第一单元

图片 6.png

▲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杨波发言

杨波以《未成年的攻击与暴力:现状、解析与矫治》为题进行主旨发言,他指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低龄化趋势,性侵、游戏成瘾及新精神活性物滥用等问题突出。相关研究需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力量,通过多元评估、个性化干预及神经调控等技术实施精准干预。尽管相关法律已修订,但缺乏干预证据支撑,未来将着力提升评估精准性,建立数据库和智能干预平台,开展持续追踪研究。

图片 7.png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发言

皮艺军以《校园霸凌的发生机制》为题进行主旨发言,他明确指出当前存在校园霸凌数据被掩盖的问题,并深入分析:校园霸凌是社会失范的表现,根源在于社会观念的撕裂;存在“寝室效应”,在封闭环境中对受害者造成的精神心理伤害极大;其性质主要属于表意型,核心是发泄仇恨、宣泄压力等;霸凌中的敌意与暴力,与生理因素、历史文化影响以及社会对暴力的认可态度等密切相关。同时,他提到霸凌中的“角色扮演”问题,建议赋予受害者反抗的勇气,并建立对受害人和检举人的保护机制。他强调,校园霸凌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社会的缩影,需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挖掘原因并针对性应对。

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长郭开元主持第二单元

图片 8.png

▲中国行为法学会财经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工业大学法律系原主任、教授张荆发言

张荆以《结构性冲突对暴力犯罪的影响及对策》为题进行发言,他表示,数据显示2013-2023年中国暴力犯罪的极端形式——杀人犯罪立案数下降了48.8%,但是无差别杀人的恶性个案因自媒体时代的快速传播而引起社会广泛不安。结构性冲突的核心要素是不公平、不公正和被歧视等,结构性冲突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如歧视导致的校园霸凌,隐性压力导致的移民群体的犯罪率高等,同时犯罪人格和被害者要素也是暴力犯罪的影响因子。他指出,暴力犯罪的预防可采用“批判—赋权”模式,还需通过反歧视、改革信访制度等举措协同推进。

图片 9.png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闵征发言

闵征以《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成因及对策》为题进行发言,他介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依托监狱相关基地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与科技进步带来的风险紧密相关。此类犯罪主体具有明显特征,多为面临中年危机、生活负担较重且性格偏执的男性,虽然这类犯罪实施者极少,但会危害社会稳定,易引发民众恐慌。

图片 10.png

▲宋晓江律师发言 

宋晓江以《以个案为切入点浅析性暴力犯罪的心理特征》为题进行发言,他结合自己办理的一起性暴力犯罪案件及思考指出,此案反映出大学生犯罪心理研究及相关教育在大学中存在严重缺失,这一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图片 11.png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乌云其其格发言

乌云其其格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文华进行发言,以《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暴力犯罪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研究》为主题展开讨论,她表示,无差别杀人案件多由行为人对生活不满等情绪引发,具有主体底层化等特点;人身危险性与主观恶性相关,会影响定罪量刑,其评估需结合法学与心理学,考量个人、行为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暴力犯罪防治需多元共治,将法律约束与社会关怀相结合。

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教授主持第三单元

图片 12.png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张卓发言

张卓以《童年创伤对女性暴力犯罪的可能影响机制》为题进行发言,她表示,女性暴力犯是研究较少的群体,其童年创伤易提升威胁敏感性,而威胁敏感性越高,攻击性便越强,这一过程还会受到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实验显示,高创伤女性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和解释偏向;在低威胁情境下,认知重评策略可减少攻击行为,而在高威胁情境下,表达抑制策略可能加剧攻击倾向。

图片 13.png

▲北京尚梓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红钊发言

李红钊以《极端暴力犯罪成因及防控策略初探》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极端暴力犯罪与个人心理、社会环境相关,其中社会及司法不公的影响尤为显著。他强调,需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重塑社会品德,通过减少不公现象降低暴力犯罪发生风险。

图片 14.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发言

柏文喜以《民营企业“被犯罪”困局与破局之道探讨》为题进行发言,他以当前娃哈哈案为例指出,宗庆后在世时当地国资委未主张相关权益,其去世后因企业内部矛盾,国资委拟启动审计并倒查20年。这一案例显示出部分民营企业因与政府存在矛盾等原因被针对,实践中存在选择性执法、有罪推定等问题。此外,以刑化债等现象在部分地区存在,民营企业维权面临诸多困难。他建议通过修订相关法律条款等方式破解困局。

图片 15.png

▲会议现场

本次研讨会通过多领域专家的深入交流,从理论到实务、从个体到社会,全面剖析了暴力犯罪的心理机制与防控难点,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多元思路与有益参考。与会者一致认为,未来,将继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跨学科交流的深度,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注入更精准的学术力量。(通讯员/蔡圣楠 图/京师律师事务所)

【责任编辑 -王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