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深秋,刚满22岁的胡克文走进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民法院大门,从此与这身藏蓝制服结下不解之缘。2001年5月,胡克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基层的锻炼和长期的学习实践,使他具备了新时代人民法官所需的政治素养、职业操守和娴熟的审判技能。2014年,他接过竹山县人民法院得胜人民法庭庭长的接力棒,在鄂陕交界的这片茶乡沃土上,用10年光阴践行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誓言。
近年来,胡克文同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枫桥经验”的重要讲话精神,将这一经验融入法庭工作。他从诉源治理、诉中调解和诉后服务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治理减少问题源头,利用调解解决争议,真情服务化解心结,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把法庭搬进茶田,做产业发展的护航人
得胜镇5.8万亩茶园是乡亲们的“钱袋子”,可茶叶收购中的欠账、商标侵权等纠纷,曾让不少茶农犯愁。2024年3月,茶农石某急冲冲跑到石底村巡回审判点,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欠条——收购商李某拖欠的2万余元茶叶款,让他连买化肥的钱都没了着落。
“茶农耽误不起农时。”胡克文当即带着书记员往村里赶,在茶园边的老茶树下,他拨通了李某的电话。“老李,您看这春茶就指望这波收成,石大哥家里等着钱买苗呢……”从民法典合同编讲到乡里的收购惯例,半小时的释法说理后,李某当天就把钱转给了石某。这样的场景,在每年春秋茶季成了常态。
为护好“十星红”“七宝寨”等茶叶商标,他推动建立“茶叶交易服务站”,联合市场监管、司法等部门在开市时驻点服务,2024年就为茶企拟定规范合同23份,化解收购纠纷9起。“胡庭长帮我们堵了管理漏洞,现在订单比去年多了近三成。”星梦茶叶公司负责人每次说起,都忍不住点赞。
用真情化解心结,做群众身边的“解铃人”
“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要解开心里的疙瘩。”这是胡克文常跟干警说的话。2022年夏天,他在村里走访时遇到愁容满面的老人,一聊才知老人因儿子去世后的赔偿款与孙子起了争执。老人想分笔钱治病养老,孙子却怕老人保管不好,想接老人同住。
“硬判容易,可爷孙情分就断了。”他先把老人送回家,又跟着村干部去孙子小储家。听小储说起“怕爷爷孤单又固执”的难处,胡克文当起“传话筒”,10余次来回沟通,终于让老人明白孙子的孝心,也让小储理解爷爷的不安。最后,老人主动放弃法定分割比例,小储拿出10万元并接老人同住,这场纠纷成了“修复亲情的契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茶桌调解室”里劝和闹离婚的小夫妻,在巡回审判点帮邻里划清宅基地边界,每年通过审前调解化解的纠纷超100起,调撤率常年保持在78%以上。乡亲们说:“胡庭长说话实在,我们信他。”
以实干带强队伍,做法治建设的践行者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作为庭长,胡克文既当“排头兵”,也做“领头雁”。他推动建立“法庭+村委会+群众组织”的联动机制,在7个村设立巡回审判点,把民法典宣讲搬进稻香诗社,用“诗歌+案例”的方式让乡亲们听得懂、记得住。
在他带领下,得胜法庭近三年审执案件750余件,荣获“全省我为群众办实事先进集体”“全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而他自己,从1997年参加工作至今,26年扎根基层,先后获得全省基层法庭先进个人、全市调解能手等荣誉,2024年还被评为“绿色低碳发展先进个人”。
“法庭不大,确装着5.5万乡亲的期盼;案子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的冷暖。”胡克文常站在法庭门口望着远处的茶园,那里有他守护的公平正义,更有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在司法为民的路上,他就像山间的茶树,把根扎在泥土里,年年抽出新绿。
同时,他还严格落实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要参与和服务‘共同缔造’”的工作要求,组织法庭干警紧紧围绕辖区重点工作,主动融入“共同缔造”实践,“嵌入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同当地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合作,精心组织开展道德讲堂,送法进企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桥头堡”作用,为辖区党委政府的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出积极贡献。(张玖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