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2025 07/17 14:50:43

湖北建始:“评理说事”小平台,“调”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字体:

如何让鸡毛蒜皮的邻里纠纷不升级为影响和谐的大问题?如何让千年传承的“和为贵”真正融入现代乡村?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下棋棚村通过实践探索,用一方“评理说事”小平台,不仅成功“调”停了诸多纠纷,更“调”出了互谅互让的新风尚,“调”活了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为新时代培育文明乡风、推进乡村善治提供了生动样本。

图片1.png

评理说事室内唠家常化纠纷

小板凳上的纠纷调处

说起吴老伯和三弟家的纠纷,村里人都知道:竹林挡了过道、新房堵了后门,再往前数,还有分家时的财产归属、用水分配的“老疙瘩”。这些看似琐碎的“家务事”,实则是乡风文明建设中最需破解的“拦路虎”——若任由矛盾发酵,不仅伤了亲情邻里,更会让“各扫门前雪”的冷漠风气蔓延。

但下棋棚村没让这事儿“躺平”。乡综治中心、司法所干部带着村支两委、村民代表,搬个小板凳坐在“评理说事”室,你一言我一语拉起了家常:“老伯,当年分树线的老账本咱翻出来瞅瞅”“三弟,后门通行的方便得保障,但砍树也得跟哥商量着来”“建房的地界,邻居们都看着呢,按早年约定量清楚,签个协议大家都踏实”……

就这么一来二去,“唠家常”里说清了法理,“老规矩”中融进了情理:竹子梨树按“尊重历史、方便维护”处置,新房地界依“早年约定+现状实际”划清,兄弟俩当场握手,多年积怨烟消云散。更让人暖心的是,这事之后,村里张婶主动找到村支书:“我家跟对门因晒谷场边界有点小摩擦,咱也用这法子说道说道?”

图片2.png

群众家中身边人群商共议

小平台中的融合治理

评理说事不是简单的劝架调和,其生命力在于精准把握了乡村社会的脉搏,创造性地将“情、理、法”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柔性治理模式。

用“和为贵”的情理融解坚冰。化解纠纷时,干部们不说“官话”说“土话”,不讲“硬理”讲“情理”。就像处理吴老伯家的事,既提“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老话,又算“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账,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传统美德,变成村民听得进、记得住的行动自觉。这正是文明新风最生动的注脚——不是冷冰冰的规定,而是热乎乎的人心。

用“守规矩”的共识筑牢底线。光靠情分不够,还得有“规矩”兜底。这次纠纷化解,从现场丈量地界到签订书面协议,每一步都透着“按规矩来”的较真。村民代表老李说:“以前总觉得‘熟人社会’不用讲白纸黑字,现在才明白,好规矩才能护着好交情。”这种“契约精神”的生长,正是乡风文明从“靠面子”到“靠制度”的进步。

用“共参与”的氛围培育新风。“评理说事”不只是干部的事,村民代表、老党员、乡里的成功人士都能搭话。吴老伯的侄子在外打工,听说家里的事靠村里“评理”解决了,特意打电话给村支书:“咱村这风气正!回去我也当志愿者,帮着劝劝邻里矛盾。”如今的下棋棚村,“有事好商量、遇事找平台、处事讲情理”成了新时尚,这正是文明新风最扎实的根基。

图片3.png

院坝会上讲村头故事育文明新风

小乡村里的善治秘方

乡风文明不是“喊口号”,得有实实在在的抓手。一方小小的“评理说事”平台,承载着乡村治理的大智慧。

搭好评理说事的“戏台子”。村里设个固定场所,选好“评理员”——既有懂政策的村干部、司法所干部,也有威望高的老党员、成功人士、村民代表,确保“说话有人听、道理有人懂”。定下简单流程:谁有矛盾先报名,平台组织双方坐下来,先听各方说,再大家评,最后找办法。

化解矛盾必须融合智慧、刚柔并济。对家长里短的纠纷,少讲法条原文,多讲乡里乡亲的理;对涉及地界、建房等事,既尊重老规矩,也用尺子量、按政策办,让法有温度,理有依据,情有归宿。吴老伯家的事,就是“老账本+新丈量+兄弟情”一起用,才解开了心结。

培育新风激发内力、久久为功。 矛盾化解不是终点,要借势宣传:把化解过程编成“村头故事”,在村民大会、微信群里讲;给主动让一步、积极解纠纷的村民评个“文明户”,贴红榜;定期回访化解后的家庭,看看是否真和睦,让“一次化解”变成“一片影响”。

乡风文明,说到底是“人”的文明;乡村和谐,终究靠“心”的相通。从解开困扰百姓的“小疙瘩”入手,从搭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温情的说事平台抓起,有效激活乡村善治的神经末梢,让“和为贵”的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让“守规矩”的文明新风滋养广袤乡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李渊 万雪芬 郭晓亮)

【责任编辑 -邵俊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