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瓜果飘香。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奎东农场司法所精心组织、身穿普法志愿者马甲的返乡大学生组成普法小队,深入田间地头,将法治的种子精准播撒在田埂间,在阡陌之间构筑起一座座流动的“法治课堂”。
“大哥,你看这是电信网络诈骗的惯用手段,咱们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轻信、不转账、不泄露个人隐私。”法学专业大三学生郝文倩走进辖区3连养殖场,拿着宣传资料,耐心地向南疆籍务工人员买买提江讲解着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识。
这是奎东农场“返乡大学生”法治宣讲活动的生动一幕。司法所敏锐抓住大学生暑假返乡契机,招募并培训了4名返乡大学生作为普法志愿者。他们从“云端课堂”回到“泥土课堂”,用职工群众们熟悉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民间借贷、土地承包等与连队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掰开揉碎,送到工作现场、田间地头。
精准对接需求,普法内容直击“难点”。 活动杜绝“大水漫灌”,司法所事先通过连队“两委”、网格员广泛收集职工群众法律困惑,聚焦“小切口”——土地承包纠纷、农田灌溉用水、务工薪资保障等高频问题。大学生们据此精心准备,内容直指职工群众的心中疑惑。
小课堂释放大效能,源头预防化解矛盾。 这种“俯下身、沾泥土”的普法形式,成效立竿见影。胡杨河市奎东农场司法所负责人说:“引导大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就是用‘小切口’做实基层治理‘大文章’。他们传递的不仅是法律,更是化解矛盾的源头活水。”(王中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