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法官,让我们在古稀之年重拾同学之情。”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一名七旬老人将一面印有“执法公正暖人心 八年追债陈案清”的锦旗送到执行干警李原明手中。这面锦旗背后,是一桩跨越二十余载的债务纠纷圆满化解,更是一段中断多年的同窗情谊得以重续。
借款纠纷 对簿公堂
案件追溯到1997年至1998年期间,张某和李某系同学关系,张某向李某借款7次,共计82300元整。后经李某多次催要,张某推拖未付。李某于1999年向法院提起诉讼,后法院判决张某向李某清偿借款82300元并承担诉讼费2979元。因张某未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李某向管城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04年,在首次执行过程中,因被执行人张某“销声匿迹”,未找到张某本人,亦未找到其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受限于当时的执行手段,该案陷入“执行不能”,只能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柳暗花明 发现转机
2016年,案件恢复执行后情况出现转机。执行干警李原明根据时间推算张某可能已到退休年龄,便前往社保局查询,结果显示张某名下确有可供执行的退休工资。掌握财产线索后,执行干警精准执行,立即采取强制措施,第一时间冻结查扣退休工资的银行账户。“有退休工资,执行就有保障。”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执行干警从未懈怠,此后数年间,年复一年,坚持勤勉履职,每年前往银行现场扣划案款,执行工作从未间断。
主动现身 寻求和解
除了找“物”,执行团队也从未停止寻找被执行人的行踪,执行干警主动联系张某的原工作单位、所在街道办事处等多个部门,走访其可能居住的社区,然而由于张某长期不与亲友联系,且未在户籍地实际居住,执行干警虽多方努力,仍未找到其下落。
然而峰回路转,就在近日,迫于持续性扣划退休工资的压力,“人间蒸发”的张某主动来到管城法院执行局。“我知道你们一直在扣划我的退休工资,”她坦言,“欠人家的钱确实应该还。但现在年纪大了,看病开销多,希望法院能考虑多留些生活费给我。”
冰释前嫌 重拾情谊
张某的出现带来和解契机。执行干警李原明迅速联系了李某到场。在执行干警的主持下,张某因其长期逃避执行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法治教育。“同学情谊最珍贵,”李原明语重心长地说,“当年李某肯多次相助,足见情谊深厚。如今你们都已年过古稀,能再次坐到一起,实属不易!”真挚的话语触动了两位老人。
“8万元本金加上这些年利息,已经扣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钱我不要了。”李某展现了宽容。“是我不对,我不该这么多年躲着你,躲着法院……”张某情绪激动,诚恳认错并当场向李某道歉,表示愿意配合法院后续工作。至此,这份始于1999年的生效判决,在法院执行干警的不懈努力下,终以和解方式圆满执结。而更令人动容的是,中断二十余载的同窗情谊,也在这一刻跨越时光,重焕新生。
法官说法
1.案件终本后,法院不管了吗?
终结本次执行,简称终本,是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对于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者财产暂无法处置的案件,是暂时终结案件执行程序的一种结案方式。案件终本后,并没有免除被执行人的义务,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不会停止,对被执行人采取的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强制措施仍然有效。一旦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可以随时恢复执行,让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2.案件终本后,申请执行人能做什么?
申请人可提供被执行人名下的财产线索。例如向法院报告被执行人的实际居住地,提供被执行人名下车辆、房产、债权等财产信息,留意被执行人的收入来源等。符合条件的,也可以向法院申请变更或追加执行当事人,以及申请延长查封、扣押、冻结期限等执行措施。
3.执行和解都有哪些好处?
执行和解,是指案件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依法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主体、履行标的、期限、地点和方式等内容。执行和解一般采用书面形式。执行和解好处多多,一是能显著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执行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二是助力实质化解矛盾,修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消除对立情绪;三是有效的法律保障。执行和解协议虽然不能作为执行依据,但经双方签字确认后,具有法律约束力,如一方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毛月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