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2025 07/17 08:43:53

安徽马鞍山慢行交通综合治理持续升温

字体:

拉着闯红灯的步行者观看宣教视频,为戴头盔未系带的骑行者扣上安全扣,记录快车道骑行的违法事实并发出警告……炙热盛夏,安徽省马鞍山市交警部门开展的城区慢行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如火如荼。

作为交通治理新实践、柔性执法新样本,马鞍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启递进纠违新模式,对慢行交通行为人实施“一次劝导、二次警告、三次处罚”的梯度化、人性化执法,让市民在循序渐进中牢记违法事实,增强安全意识,主动拒绝再犯。

柔性执法有温度

随着马鞍山城区慢行交通基础体系的不断完善,选择步行、骑行非机动车等慢行方式(以下简称“慢行交通”)出行的市民越来越多。这给城市交通管理提出了新命题。4月以来,马鞍山公安交警开展城区慢行交通综合治理,创新推出“执法+宣教”路面管控模式。以提升慢行交通日常各类显性交通违法行为的查纠和宣教工作效能,增强路面交警服务群众、纠正违法、疏导交通能力水平。

“万先生,骑行电动自行车必须佩戴安全头盔。系统显示您是首次被查纠,我们将对您进行劝导教育,请到这边观看警示视频。”6月24日,雨山路与湖东路交叉口,在马鞍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雨山大队教导员刘良平引导下,万先生来到岗亭旁的“交通安全警示窗”前,认真观看了两分钟的《戴与不戴》警示片。

“处罚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安全观念的转变。”据刘良平介绍,交警部门在城区主要路口、校园周边精心设置多处“交通安全警示窗”,并分类制作警示教育短视频。这种精准化、宣教式的执法方式,相比以往单一的罚款处罚方式,不仅教育效果更加显著,也有效减少执法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增进警民和谐。

递进执法有力量

根据慢行交通治理方案,针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乱穿行、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实施“一次劝导、二次警告、三次处罚”的梯度化、人性化执法。

“在行人、非机动车方面,我们根据违法行为人的历史违法记录为参考,分层次进行教育纠正、警告、罚款,目前效果良好。”据马鞍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花山大队大队长黄松柏介绍,执法过程中,民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提炼简洁有效告知词,如“不要怕不要跑,这次对你是教育警告,跑了就是一错再错”“交警说话算话,看你首次违法没有处罚,你也要说话算话,下次一定要戴好头盔啊”等,以加强宣传效果。

交警部门秉持“不放弃、不冒进”原则,日常严厉打击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逆行、闯红灯、搭载多人等突出违法行为,并加强案例宣传。针对中心城区非机动车违停这一“老大难”问题,将停在黄色网格线、人行横道、逆行占道的作为首要整治对象,保证主要干道停车秩序良好、背街小巷停车不堵不乱。

据统计,慢行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交警部门已劝导教育市民1.2万人次。数据分析显示,接受过该模式教育的群体,其二次违法率大幅降低。

普法引导多角度

“老爷子,头盔不戴,安全不在。交警不想罚您款,只希望您和孩子都安全!”6月24日,方大爷骑车带着孙子到丹阳镇赶集时,被马鞍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博望大队大队长黄雅林拦下,现场开展交通安全宣教。

“把每一个执法现场,都当成一堂法治警示课,因地制宜开设‘田间课堂’。”据黄雅林介绍,博望区S445、S442省道沿线有农田遍布,围绕夏季农忙等重要节点,交警部门组织警力走进田间地头,“以田为案、以埂为桌”,面向务农群众话交通安全。

慢行交通治理工作开展以来,交警博望大队立足辖区特点,持续加强“警管”措施,围绕溧当路、丹马路、澄釜路等城市干道设置集中查纠宣教点,按照教育纠正、警告、罚款的顺序递进整治慢行违法,提升违法纠正的精准度。在不符合安装信号灯条件的村道省道搭接路口,率先设置“智能哨兵系统”6套,实时预警主路来车,并对支路骑乘电动自行车未戴头盔、三轮四轮电动车“多人同乘”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语音劝导;在主要路口路段设置“智能电子劝导员”46处,实现单点语音和全域语音定制劝导,并能实时远程喊话劝导,通过“声光电”警示有效缓解农村地区部分村民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宣传的弊端。6月,博望区非机动车违法教育警告纠正率达到61.5%,切实提高群众对普法教育、警示提示的接受度。

从“警示窗”前的驻足到田间地头的普法,从“智能哨兵”的科技预警到三次机会的温情规劝,马鞍山公安交警用刚柔相济的治理智慧,诠释了新时代交通管理的意义。当1.2万次劝导转化为文明出行的自觉行动,当61.5%的违法者主动纠正行为,这不仅体现了一座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提升,更是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李斐 程志)

【责任编辑 -朱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