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社区广场,当广场舞曲暂时停歇,民警快步走到擦汗的老人身边:“叔叔阿姨,跳累了吧?喝口水,听咱唠两句防骗要紧事。”没有高台宣讲,没有冗长说教,几句家常话便轻松揭穿了“特效药”“假理财”的骗局。这温馨的一幕,正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不断创新反诈宣传方式,力求让知识入耳入心的生动写照。为有效提升群众识诈防诈“免疫力”,守好百姓“钱袋子”,市公安局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反诈宣传活动,让反诈知识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舞间微课”送知识 黄金时段筑心防
瞄准群众下班后、晚饭后休闲锻炼的“黄金时段”,市公安局将宣传阵地前移至人气最旺的社区广场、健身角和纳凉长椅。民警不再是定点“摆摊”,而是主动融入人群,手持小喇叭和图文并茂的宣传册“见缝插针”。特别是在广场舞场地,创新推出“舞间反诈小课堂”,精准利用舞曲结束后的短暂休息时间,民警迅速上前,用最直白、接地气的语言,结合近期高发的“冒充公检法”“养老投资理财”“保健品特效药”等典型案例,快速拆解诈骗套路,重点提醒老人们牢记不听不信不转账、陌生链接不要点、高额回报是陷阱、遇事多和子女商量或打110核实。这种时间短、频次高、不耽误娱乐的“微课堂”形式深受老年群体欢迎,让防骗知识伴着轻松的氛围悄然入心。
聚焦需求“靶向讲” 人生节点强提醒
市公安局紧盯不同群体在人生关键节点可能遭遇的诈骗风险,实施精准“靶向”宣传。高考结束后,针对考生和家长易陷入“高考志愿填报诈骗”“助学金诈骗”等陷阱的情况,民警们带着真实案例走进高中校园和报考培训机构,开设专题“反诈课堂”。宣讲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场拆解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和话术陷阱,演示如何识别虚假招生信息、防范诈骗电话,及时为考生和家长敲响警钟,筑牢人生重要阶段的安全防线。
骑手变身“流动哨” 反诈随餐进万家
借力外卖骑手接触面广、流动性强、直达千家万户的独特优势,市公安局创新思路,联合外卖平台将反诈宣传巧妙融入配送环节。在骑手的早、午间例会上,民警变身“反诈讲师”,针对“刷单返利诈骗”“虚假订单诈骗”等与行业相关的诈骗类型,结合骑手自身或配送中遇到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讲解。同时,积极鼓励骑手化身“移动反诈宣传员”,将精心制作的反诈小贴士粘贴在餐盒上,或在送餐时附带一句温馨的防骗提示语,让反诈知识随着一份份外卖“飞入寻常百姓家”,有效拓展了宣传覆盖面。
方言家常“唠”安全 科技入户添屏障
如何让反诈宣传更“对胃口”?市公安局的妙招是用“乡音”唠“安全”。在社区活动室和居民家中,民警们摒弃生硬说教,改用方言拉家常的方式:“大爷大妈,有人打电话说您中了大奖要先交手续费,您信吗?”通过抛出问题、播放老年人受骗的真实案例视频,结合高价保健品、虚假养老项目、冒充子女借钱等常见骗局,用最朴实的语言讲透“贪小便宜吃大亏”的道理。精心制作的方言版反诈短视频和漫画手册,以通俗易懂的“六不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不贪利、不盲目、要核实)为核心,方便老人记忆。对于行动不便或独居老人,民警联合社区网格员开展“敲门行动”,逐户上门耐心讲解,并手把手指导老人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诈骗电话拦截功能,从源头阻断诈骗风险,切实打通反诈宣传“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