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筑牢基层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切实将非诉解纷机制挺在前面,7月4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法院勐卡中心法庭举办2025年度调解组织培训课堂,为辖区调解组织集中“充电”,提升解纷能力。
一精准指导,诉讼文书“码”上会
培训开始前,党组成员、副院长饶方强调了开展此次培训的重要意义并对培训提出了要求
培训中,勐卡中心法庭负责人艾共结合工作实际,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联合印发的《部分案件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重点讲解了示范文本的适用范围、填写要点和注意事项。通过投影演示和案例分析,详细展示了如何规范获取和填写要素式文书,确保调解员能够准确掌握操作流程,特别强调各调解组织要在办公场所醒目位置张贴示范文本的免费二维码,并配备专人指导群众扫码获取,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的便民目标,并通过模拟填写练习,帮助调解员巩固学习成果。这种“理论+实操”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了调解员的法律文书处理能力,为规范基层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前端发力,矛盾化解“一站清”
随后,为助力辖区综治中心发挥“服务群众窗口、化解矛盾前沿”的职能定位,艾共对“先行调解”机制进行了深入讲解和实务指导。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先行调解”的适用范围、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做好调解工作不仅是一项业务,更是一份责任。”艾共在培训中强调,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意义,把调解工作做实做细,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在小,努力推动矛盾纠纷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实现简单纠纷当场调、复杂纠纷联合调、疑难纠纷专业调,切实提升调解工作质效。
三答疑解惑,实战技巧“干货”足
培训最后,艾共针对前期征集的问题,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婚姻家庭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典型案例进行重点解析。深入讲解了“彩礼返还”“离婚财产分割”等问题的处理原则,帮助调解员掌握“情理法”相结合的调解方法。
“这次解答的都是我们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法官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特别接地气。”参训调解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有效提升了他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
此次业务培训,不仅是认真履行指导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定职责,更是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增强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勐卡中心法庭将持续深化“枫桥经验”实践,探索矛盾综合治理新路径,不断建强基层调解队伍,以司法力量夯实社会治理根基。(艾共 陈若水 刘珀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