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6月的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某村,几张条凳拼起 “审判席”,乐东法院黄流法庭法官马江来敲响了 “移动法槌”。这起闹了小半年的木栏买卖欠款案,没让当事人跑法院,直接在村里就画上了句号 ——原被告握手言和,当场签下调解协议。
事情得从2024年说起。陈某在镇上开木栏加工厂,郭某父子是老客户,一来二去合作了五六年。2024年5月,郭某一算账,欠了陈某22万余元货款,陈某写下《欠款条》,同意郭某6月底先还10万,剩下的欠款2025年结清。可到了还款日,郭某只微信转2万就没了动静。陈某三番五次上门催要,郭某儿子拍着胸脯说“我爸还不上我来还”,可转头推脱:“最近手头紧,再缓俩月吧。” 眼瞅着工人工资要发,陈某急得直搓手:“不是不体谅,可我这厂子也得周转啊!”
马江来接到案子,没直接传票传唤,先往村里跑了两趟。跟郭某聊天才知道,这老汉不是故意赖账 ——2024年冬天,他家堆木栏的仓库半夜失火,几万块的货一夜间烧了个精光,还欠了工人赔偿款,家底儿也基本空了。“我不是不还,是真拿不出这么多钱啊!” 郭某急的说。马江来秉持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充分表达诉求,努力搭建沟通桥梁,力求促成调解。但双方谁都不愿让步,调解工作僵持不下。
“老陈,你和老郭合作这些年,信誉咋样你清楚;老郭,欠账还钱是规矩,再难也得有个说法。” 他对老陈说:“逼太急,他们真拿不出,你还是要不回钱;要不分几期还,至少资金可以慢慢回笼。” 又劝老郭父子:“人家厂子等着用钱,你们也得拿出诚意,哪怕每月少还点,来点实际的吧。”在温情攻势下,剑拔弩张的气氛渐渐缓和。马法官趁热打铁,化身“调解员”以“审判 + 普法”的模式,向双方释法明理,希望双方“以和为贵”。最终,陈某松了口:“看在马法官跑前跑后的份上,我就信你们一回。” 双方达成共识,陈某同意郭某分4期还款,郭某也主动把自己的货车登记作担保,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该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通过将法庭设在群众“家门口”,不仅为双方当事人解开“心结”,也有效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下一步,乐东法院将继续秉持“如我在诉”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先行调解优势,努力将更多矛盾纠纷化解于庭前,止步于基层,以更优质的解纷模式、更贴心的司法服务,让司法服务更加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郑才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