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在万里长城-甘肃省嘉峪关文物建设控制地带内,曾有一处临时用地因企业逾期未整改,留下建筑垃圾与永久建筑,破坏生态环境和文物环境风貌。一场由人大代表“搭桥”、检察机关“牵头”、多部门“联动”的生态修复行动,不仅让破坏的环境风貌重焕生机,更让“代表建议—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社会共治”的长城保护模式愈发走深走实。
人大代表“哨声”响起:线索直达民生关切
“国道旁的烂尾工地,到处是建筑垃圾,半拉子建筑随意遗弃在那里,不远处就是万里长城-嘉峪关,游客看到了多不好!这既伤文物‘面子’,更毁生态‘里子’!”一名市人大代表通过“人大代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向检察机关反映问题线索。
民有所呼,检有所应。检察机关第一时间开展公益诉讼立案调查,查明该烂尾工地临时用地审批期限早已届满,本应拆除的临时建筑却“变身”永久建筑,地面堆积的建筑垃圾和砂石料,因缺乏防污染措施,风蚀扬尘影响周边生态。更为严重的是,此地位于万里长城-嘉峪关文物建设控制地带内,不仅破坏文物环境风貌,还可能影响长城本体安全。
公益诉讼“柔性磋商”:部门联动破解监管难题
问题查实后,检察机关没有直接“一诉了之”,而是坚持“诉前实现公益保护目的是最佳司法状态”的理念,主动邀请人大代表、相关行政机关召开行政公益诉讼磋商会议。
会上,检察机关展示了无人机航拍图、现场照片、文物保护红线等证据,证实企业逾期占用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及文物环境风貌,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人大代表建议相关行政机关加强监管,限期整改。行政机关主动认领问题,明确整改责任与期限。
这场“面对面”的磋商,既指出了公共利益受损的事实,也明确了行政机关的整改职责。“我们一定立行立改!”行政机关当场表态,将全程监督企业拆除违规建筑、清理垃圾、恢复地貌,承诺十日内整改完毕。
多方合力“精准修复”:受损生态重焕生机
在检察机关的持续跟进监督下,整改工作迅速展开:企业调集大型机械清运建筑垃圾10余吨,拆除永久建筑1座,破碎回收混凝土地面30余平方米;相关行政机关指派专业人员全程跟进,现场监督指导,企业整改完成后,多部门联合对修复工程进行了评估、验收。
仅仅10天,曾经的“问题地块”已大变模样:建筑垃圾清零,永久建筑彻底拆除,覆盖了砂石的地块已与周边无异。“回头看”时,人大代表感慨:“站在这里,再也看不到成堆的垃圾,苍茫的戈壁上关城矗立,这才是老祖宗边塞诗里关城该有的样子!”
社会治理“破题升华”:构建长城保护大格局
这起案件的办结,不仅是对行政机关履职的监督,更折射出新时代公益诉讼“协同之治”的强大效能——
人大代表“连心桥”:将基层声音转化为公益诉讼线索,让“民声”与“检察蓝”同频共振;
公益诉讼“催化剂”:通过磋商推动行政机关主动履职,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保护长城安全,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部门联动“组合拳”:自然资源部门强化审批监管、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文物保护部门落实监管责任,形成保护合力;
生态修复“硬标准”:以“恢复原状”为底线,兼顾文物保护的长期效益,让生态修复经得起历史检验。
“长城保护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嘉峪关市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代表+检察+行政”协作机制,针对长城沿线临时用地、建设控制地带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监督,用法治力量筑牢长城保护的“绿色屏障”,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付 鑫 张美瑶 邵 萌 张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