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南山峦叠嶂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土苗风情浓郁。该县人民法院立足地域实际,秉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针对基层矛盾化解新需求,创新推行商事纠纷“三调三过滤”分层递进化解机制。通过设置三层“过滤网”,引导纠纷分层处置、就地化解,显著提升解纷效率与效果,成功入选2024年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改革事项,获得全省通报表扬,为山区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法院干警进行法治知识讲解
一级过滤:前端引导,就地化解在基层
建始法院将工作重心前移,着力于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法院干警深入乡镇社区,将法治宣传阵地拓展至土家摆手舞广场、苗寨村落院坝等群众聚集地。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法治短剧、讲述身边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群众学法用法靠法意识,引导市场主体和群众在纠纷萌芽阶段优先选择基层调解组织解决争议。
这一机制成效显著。2022年,某工程公司为某开发公司完成小区装饰工程后,被拖欠工程款1400余万元,历时两年追讨未果。2024年5月,受法院常态化普法宣传影响,双方主动寻求建始县某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调解员充分沟通、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开发公司以小区内40套房产抵偿所欠工程款。这起长达两年的纠纷在诉前得以圆满解决。
推动纠纷就地化解,需要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支撑。2024年以来,建始法院依托本地民俗活动平台,举办“法治夜校”25场,覆盖企业100余家、群众超5000人次;深入60余个社区乡村开展巡回审判60余次;赴30家企业“送法进企”,发放普法资料1200余份。这些举措有效增强了群众和企业的法治意识与维权能力。2024年通过第一道“自行调解”过滤化解的民商事纠纷达两千余件,大量矛盾在基层、在源头得到有效处置。
“法院+工商联+商会”联合调解工作室
二级过滤:专业协同,高效解纷聚合力
对于未能通过前端调解或直接诉至法院的案件,建始法院及时启动第二道过滤程序。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介绍:“经双方当事人同意,我们会将案件委派给‘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室或专业性行业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力求快速、专业地化解矛盾,有效节约司法资源。”
在“法院+工商联+商会”诉调对接工作室,活跃着一批熟悉本地经济生态、具备专业知识的调解员,他们深谙行业规则和沟通技巧,善于在法理与情理间寻求平衡点。某公司与某汽车公司签订为期五年的乘车卡广告合同,签约公司仅支付两年费用后停止付款,汽车公司单方终止合同并多年催收无果,遂诉至法院。案件委派至该工作室后,调解员立足合同条款,结合商业惯例和地方重信守诺的传统,耐心疏导,最终促成双方就限期支付方案达成一致,长达五年积怨一朝化解。
这道“法院委托调解”的过滤层展现了强大的解纷效能。2024年,通过此途径成功化解的民商事纠纷达3076件,有力分流了诉讼压力,优化了资源配置。
法官组织当事双方开展面对面调解
三级过滤:法官精调,实质化解止纷争
当前两道过滤程序未能解决纠纷时,建始法院即启动第三道也是最为关键的过滤程序——由经验丰富的法官主导调解。法官调解并非简单调和,而是依据“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并结合一套成熟的“五步工作法”:即认真倾听诉求、全面审查证据、深入询问细节、客观评判是非、精准制定方案,力求案结事了。
刘某与某劳务分包公司因地暖施工合同中工程质量及尾款支付问题争执不下,经报警协调未果后诉至法院。承办法官发现双方均有调解意愿但僵持于具体条件。调解中,法官引导双方理性评估诉讼风险,并运用“五步法”聚焦核心争议点。针对工程款和售后服务问题,法官提出折中方案——劳务公司适度减免部分尾款,同时承诺提供有偿售后服务。该方案兼顾了双方核心关切,刘某当庭付清调整后尾款,纠纷得到实质性化解。
法官主导的第三道“精细过滤”成效突出。2024年以来,成功调解民商事案件2858件,调解成功率达51.7%。更为重要的是,一审民商事案件上诉率降至5.47%,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23.5天,充分体现了该环节在定分止争、提升效率方面的显著作用。
科学分层、精准过滤、高效化解,建始法院通过“三调三过滤”机制,构建了多元共治、分层递进的商事纠纷解决体系。有效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基层,大幅降低了当事人的解纷成本和法院的办案压力,节约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让法治清泉持续滋养土苗山乡,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郭晓亮 黄筱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