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新茶飘香,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的六月浸润在收获的忙碌里。然而,茶香深处,一起因拖欠五千余元茶叶款而引发的纠纷,正悄然侵蚀着茶农与茶厂之间的信任纽带。5月15日,多次催讨无果的茶农一纸诉状递至铁炉法庭。
工作人员走访企业负责人
循法析困寻破局:柔性司法巧解茶企资金“链”
“法官,我们真不是赖账!这几年生意都不好,最近设备升级又投了太多钱,新茶没卖出去,实在周转不过来……”被告茶厂负责人在电话里声音带着疲惫。
承办法官握着手机,语气沉稳:“我理解你们的难处,但拖欠货款确实违反合同约定。不过如果能调解,既不影响你们生产,茶农也能早点拿到钱,这才是双赢。”
铁炉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被告茶厂。承办法官结合多年基层办案经验分析,此类涉茶纠纷若单纯走诉讼程序,一方面茶农回款周期会被拉长,另一方面茶厂也可能因账户冻结,陷入更严峻的经营困境。基于此,法庭决定优先运用“调解+疏导”柔性司法模式,并迅速与双方敲定调解日期。
茶企车间生产忙
茶香车间化对峙:法官上门架起解纷“桥”
“我刚给你结清一部分茶叶钱你就起诉我?剩下的钱我又不是不给!”茶厂负责人攥着炒茶铲,语气带着不满。
茶农涨红了脸,提高嗓门:“都拖了这么久!三十几次催款,你每次都找借口,谁还敢信你?”
原定调解日,茶厂负责人以“厂里没人炒茶,走不开”为由无法前往法庭,调解陷入僵局。铁炉法庭秉持“抬起衙门就群众” 的服务理念当机立断:“被告出不来,我们走进去!”法庭干警一行踏着茶香,直奔厂区生产车间。
一进车间,只见负责人正专注于炒茶,机器轰鸣声中,双方一见面便火药味十足。
面对剑拔弩张的局面,承办法官将负责人拉到稍安静的角落,一面安抚情绪,一面严肃指出:“拖欠货款本身已构成违约,若进入诉讼程序,不仅要承担还款责任,还可能影响企业信用。今天我们来,就是为了帮你们解决问题,而不是扩大矛盾。乡里乡亲的,大家都不容易,和气才能生财啊。”与此同时,法官助理和法警耐心劝导茶农:“我们理解您焦急的心情,但现在是解决问题的好时机,咱们慢慢来。”
工作人员田间地头走访
微信到账暖人心:一杯香茗重塑诚信“路”
在法官的耐心疏导下,负责人渐渐平静下来,吐露了心声:“法官,不瞒您说,女儿刚高考完,我不想让她知道厂里的难处,一时着急才…… 是我态度不好,对不住。”
茶农沉默片刻,叹了口气:“谁都有难处,只要钱能结清,这事就算过去了。”
见双方情绪缓和,法官趁热打铁,结合法律规定和双方实际情况,提出合理调解方案:茶厂当场付清全部拖欠的茶叶款,茶农放弃其他诉求。双方均表示接受。随后,负责人当场通过微信将5000 余元欠款转入茶农账户。看着已到账的茶叶款,茶农连声跟法官道谢。
工作人员了解企业生产经营
护产兴业谋长远:公正司法筑牢发展“基”
这起在茶香里化解的纠纷,是铁炉法庭公正司法、服务基层的生动注脚。2024年以来,铁炉法庭通过“上门调解+巡回审判”模式,已化解涉茶纠纷23件,为茶农追回欠款11.4万元,同时帮助4家茶企度过短期资金难关。
“茶产业是铁炉白族乡的支柱产业,司法服务必须贴地而行,不仅要让‘案子结’,更要让‘问题解’。”铁炉法庭庭长介绍,法庭正与乡综治中心谋划建立“茶企信用档案”,对诚信经营的企业给予调解优先、执行宽限等激励措施,推动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法官主动下沉一线,将调解桌搬到矛盾前沿,不仅高效解决了茶农的“急难愁盼”,更以司法温度纾解了困境小微企业的燃眉之急。一次上门,不仅结清了五千元货款,更在茶香氤氲的白族乡里,重系诚信与和谐纽带,筑牢社会信任根基。当司法的脚步真正踏入田野车间,公平正义便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生根抽芽,滋养着乡村振兴的繁茂未来。(周萍 于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