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建始县业州镇以“党建 + 法治”为强劲引擎,全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如今,这里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6.7%,薄养厚葬、高价彩礼等陋习被明令禁止,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法治护航、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法治根基
业州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核心引擎”,通过健全组织体系、规范村级权力运行、激发群众参与活力,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村民在广场上参与民主议事
乐家坝村人口多、面积大,为增强治理效能,创新构建“村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将170名党员划分到9个网格中(9个党小组,98个党员中心户),包片联系群众2000余户,实现“小事网格解决、大事村级联动”。2023年以来,党员中心户累计收集社情民意126条,推动解决道路修缮、饮水纠纷等民生问题89件,群众满意度达98%。
此外,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7项全面推行,从村务决策到工程招标,每一环节均依法依规公开透明。通过“提议、商议、审议、决议”四步流程村民参与决策,以线上线下双渠道公开进展,确保群众全程监督。
“现在村里事务处理全程依法依规,账目清晰透明!”2024年3月2日,乐家坝村民代表刘某在村务监督会上说道。
创新普法:播撒乡村文明火种
业州镇以“八五”普法为契机,摒弃传统说教式宣传,将法治文化与乡村旅游、民俗活动深度融合,打造“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上”的普法新模式。
2024年,全镇培养“法律明白人”271名,累计发放普法手册1万余份,解答法律咨询800余人次。依托“十里硒果长廊”“石洞通天”等景点,通过情景剧、互动问答等打造旅游普法、民俗普法新形式。3月22日,游客王先生在桃花岭游览时感叹道:“边赏景边学法,枯燥的条文变得生动有趣!”
春耕期间普法队伍到田间地头开展宣传
针对农村实际需求,业州镇联合法庭、司法所和普法志愿者深入村、组,开展“法治夜校”“以案释法”等活动。在春耕时节,到田间地头、农资市场、专业合作社,开展“法治护航春耕”主题宣传,结合土地流转纠纷等案例,为村民解析与自身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法治意识。
矛盾化解:织密乡村和谐网络
乡村治理千头万绪,矛盾化解是关键一环。业州镇创新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评理说事帮帮团”模式,2024年累计化解土地纠纷、家庭矛盾等382起,调解成功率超96.9%。在漆树垭村,一场山林边界引发的邻里冲突,经法律明白人老邱和村支“两委”的现场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达成协议,多年老死不相往来的两家人还一起吃了团圆饭。
“我们两家人为块地争吵了这么多年,还差点打起来,现在法律顾问和司法所的同志一来,坐下来喝杯茶就把事儿说开了!”漆树垭村村民郑某指着刚签好的调解协议笑着说。
业州镇司法所正调解一起合同纠纷
乡村治理重点在基层,矛盾化解是关键。近年来,业州镇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持续筑牢“3+N”人民调解机制,探索发展“五治一体”方法和边界联防联控联调“五联防”机制 ,建立评理说事“帮帮团”,设立“评理说事点”,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等作用,将情、理、法有机结合,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今年以来,培养“法律明白人”271名,配备专职调解员1人,全镇共开展“评理说事”490场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9起,调解成功率达96.7%,有效维护了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移风易俗:培育乡村淳朴新风
业州镇各村(社区)设立乡风文明理事会、乡风文明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将法治要求融入村规民约。通过“村民议事日”协商修订村规民约,新增“高价彩礼整治”“垃圾分类奖惩”等条款,推动移风易俗与法治建设同频共振。
法治建设不仅化解矛盾,更潜移默化改变着乡村风貌。近年来,业州镇通过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创业能手”“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修订村规民约,推广“积分制”管理,激发村民自治热情。
村民阅读审议村规民约
苗坪村乡风文明理事会成立后,成员逐户劝导,转变村民思想。作为理事会成员,村民邱光玉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面子不如里子实在,省下的钱用来发展产业多好!”
法治赋能乡村振兴,业州镇正步履铿锵。通过一系列法治建设举措,业州镇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村民法治意识明显增强,乡村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如今的业州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从“法治理念”到“法治习惯”,业州镇正将法治基因深植乡村土壤,让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得远。(孙国林 郭晓亮 朱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