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新闻
2025 04/30 14:54:18

浙江兰溪:纠纷调解“回头看” 解“事结”更化“心结”

字体:

邻里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为切实做好辖区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和调处化解,以实际行动解民忧、纾民困、促和谐,近年来,浙江省兰溪市公安局永昌派出所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用一套独特的“解题思路”,做到矛盾纠纷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2025年以来,永昌派出所共化解矛盾纠纷113起,重复报警率同比下降40%,成功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从“案结事了”向“事心双解”的跨越。

闭环回访防反弹,让矛盾化解“不留尾巴”

“以前接到回访电话,生怕有些事说不清楚、记不明白。现在民警直接带着本子上门,好多问题当场就能解决,心里踏实多了!”樟林村村民李大姐对永昌派出所的回访工作赞不绝口。考虑到农村留守老人较多,矛盾容易反复,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永昌派出所推出“三必访”制度,即矛盾纠纷必访、重点区域必访、困难家庭必访。社区民警每周雷打不动,至少进行2次入户回访。在村民家中,民警就像贴心的家人,认真倾听诉求,详细记录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形分类处理。

DSC08583(1).jpg

今年3月,兰思村赵家兄弟因土地归属问题产生纠纷,双方争执不下,矛盾一度剑拔弩张。为从根本上化解这起家庭矛盾,民警多次上门回访调解。调解现场,民警带着双方坐在晒谷场上,没有严肃宣读法条,而是像唠家常一样,把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用大白话讲出来。赵家兄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感慨地说:“民警把办公桌都‘搬’到家门口了,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我们心服口服!”正是通过一次次耐心细致的回访调解,永昌派出所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

深耕服务解心结,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在永昌派出所民警看来,矛盾化解不能止于“事平”,更要追求“心安”。随着永昌镇依托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水产养殖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热门选择,童山村的蟹农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然而,水域边界划分不清、养殖周期规划冲突、承包合同条款模糊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蟹农间的承包纠纷频发,甚至出现多次报警、矛盾反复激化的情况。

DSC08575(1).jpg

为从根源化解矛盾,永昌派出所民警深入走访了80余户蟹农,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研收集矛盾易发点,逐步总结出“三个一”工作法:每起涉农警情办结后,民警必须到塘头进行一次宣传普法,普及法律知识;给当事人送达一份风险提示函,提前告知潜在问题和风险;组织开展一轮周边治安整治,保障安心养殖。

DSC08611(1).jpg

现如今,这种服务已延伸至基层治理各领域,每到一户,民警除了回访矛盾纠纷,还会开展反诈宣传、安全检查、户籍代办等“打包服务”。独居老人家中老化电线民警协调供电所立即更换;企业风险防控漏洞通过“送法入企”宣讲会现场整改;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纳入“一户一档”动态管理……长久以来,村民们已经习惯在民警走访时反映各种问题,形成了“走访一次、服务N次”的良性循环,温暖了百姓心窝。

多元共治筑防线,让平安成果“遍地生根”

永昌派出所将警情回访机制深度嵌入基层治理网络,以“平安微信群”为纽带,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风险预警体系。永昌派出所牵头组建了43个“平安微信群”覆盖辖区1.4万户,村民每日发送“笑脸”“太阳”等表情符号完成“平安打卡”,这些看似简单的互动,实则成为感知矛盾的“晴雨表”。

DSC08642(1).jpg

日前,瑞溪村村民王某在群里抱怨“邻居又在老地方倒垃圾”,这一信息立即触发了预警机制。原来,这起纠纷此前已调解过,但因为缺乏长效约束又“卷土重来”。得知情况后,民警迅速联动相关单位,在垃圾倾倒点安装上了监控探头,组织双方签订了《文明共居公约》,制定“卫生轮值表”,将口头承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制度约束。这种“回访摸排-风险预判-联动处置”的闭环,让村民们纷纷从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变身为主动治理的“参与者”。现如今,主动上报安全隐患、帮忙调解邻里小摩擦、已经成为常态,许多潜在矛盾隐患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调解室的签字桌到田间地头的卷尺,从深夜叩门的手电光到微信群里的“平安打卡”,永昌派出所凭借“警情回访”这把“金钥匙”,开启了基层善治的全新局面。基层治理,既需要应对突发情况的“快反速度”,更离不开长期服务群众的“温暖温度”。当民警从单纯的调解员转变为善于倾听民意的民情观察员、热心解决困难的协调员,当“一锤定音”的传统思维升级为“N次服务”的自觉行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便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蓬勃生长,绽放出绚丽光彩。(汪晨 张涵)

【责任编辑 -龚山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