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紫阳县麻柳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办理一起违法占用耕地案件时,通过跨区域政府协作、线上线下联动、异地公示催告等创新举措,成功破解执行困境。在此案办理过程中,该镇执法队联合司法所建立全县首个镇级行政执法、异地协作机制,为基层治理跨区域联动提供了实践范本。
跨省追索:执法队员三赴外省织密“证据网”
2024年9月,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在巡查中发现,陈某违法占用750平方米耕地建设殡葬用品生产场所,依法作出限期拆除并罚款贰万贰仟伍佰零捌元的处罚决定。但陈某签收文书后,返回外省户籍地,拒接电话、拒收邮件,拒不履行处罚决定。面对这一僵局,今年4月,执法队员先后3次赴陈某户籍地调查取证,在田间地头走访13户村民,获取关键证言证词,通过当地公安部门调查,其近期活动轨迹,固定逃避执行的证据链,向当地自然资源部门发函2次,确认涉案土地性质。
“每个环节必须经得起推敲。”该镇执法队长展示的执法记录显示,队员连续10余天核对法律文书,先后修正3处程序细节,确保4大类12项证据材料完整规范。在司法所指导下,执法队最终形成37页的案卷材料,为后续程序奠定坚实基础。
跨域联动:司法所架起省际协作“连心桥”
“异地执行最大的风险是程序瑕疵”。麻柳司法所在紫阳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参与案件办理全过程,协调两地4个部门3次线上联席协商,逐条对照行政强制法梳理出9项程序要点。针对文书送达难题,司法所创新采用“户籍地公示+执法地公告”双轨模式:一方面协调当事人户籍地村委会在公告栏、住所地等2处场所张贴催告书,通过视频留存影像;另一方面在当地政务媒体平台进行7天线上公告,确保程序合法无懈可击。
在此过程中,司法所建立起“三审三校”机制:对协作函件的法律依据进行合规审查,对跨省取证流程进行合法性审查,对协作单位反馈材料,进行规范性审查,累计提出6条修正意见,协调解决证件互认、印章效力等5个实操难题。
机制创新:催生镇级协作“操作指南”
此次跨省行政强制执行催告的实践,促使该镇出台《行政执法异地协作工作规程》,明确四大机制: 一是信息共享机制:办理案件涉异地协作时,立案同步与涉事地政府搭建沟通平台,实现人员户籍、财产线索等12类数据即时查询:二是线上会商机制:搭建包含法律顾问单位、司法所、协作单位的"云端议事厅",制定标准化协作函件模板;三是异地协查机制:细化取证协助、文书送达、财产查控等9项协作流程,明确48小时响应时限:四是普法联动机制:与协作地联合开展“以案释法”活动,给两地群众用“土话”释法明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这个机制让‘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该镇党委副书记彭祥银表示,新机制的运行,不仅为高效处理该案件提供了极大助力,相关经验更为兄弟乡镇处理跨区域行政执法案件,提供了标准化操作范式。
随着异地协作机制在实践中持续深化,该镇这种从“个案突围”到“机制破题”的实践路径,不仅让“田间地头的执法难题”有了跨省解法,更催生出“治理共商、风险共防、法治共筑”的省际治理新格局。(张春洲 叶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