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矛盾纠纷化解则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稳压器”。今年以来,甘肃省玉门市积极探索,推行解纷“四诊法”,通过“预诊防风险、巡诊解难题、会诊破顽疾、复诊固成效”的闭环机制,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获得感。至目前,玉门市累计化解矛盾纠纷908件,调解成功率达98.4%,群众满意度达99.2%,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常态化“预诊”:织密风险防控网
“以前总担心邻居占我家宅基地,现在每周都有调解员上门走访,心里踏实多了!”玉门市六墩镇安康村村民老张感慨道。这背后折射出玉门市构建三级包保网格的常态运行——党政主要领导包片督导重点领域,班子成员包联村(社区),干部下沉至村民小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贯通”的立体防控体系。
为破解基层矛盾纠纷“发现晚、介入迟”的治理痛点,玉门市创新打造“云端哨兵+网格铁脚”双轨预警机制。线上依托“活力网格”智慧平台,将全市划分为170个网格,扫码即可实现“指尖报忧、云端解愁”。线下组建由471名网格员、831名调解员构成的“瞭望哨”队伍,通过“早巡夜访”“邻里茶话会”等形式开展地毯式摸排,将走访发现与系统预警的矛盾纠纷,以红黄蓝三色标注形成全域“矛盾热力图”,预判并化解潜在矛盾风险,实现“数据跑在前,防控做在先”。
正如六墩镇副镇长杨波所言:“现在的预诊机制就像给基层治理装上CT机,哪里‘发炎红肿’看得清清楚楚,治病于未发之时。”
面对面“巡诊”:下沉一线听民声
在玉门市六墩镇安和村风貌改造现场,驻村书记李鹏仁一边记录农户诉求,一边安抚农户情绪:“您别急,咱们坐下来慢慢谈。”这一幕正是玉门市“一线工作法”的日常缩影。近年来,玉门市不断丰富矛盾纠纷调处形式,化解矛盾纠纷从被动受理变为主动下沉,把原本单一的“坐堂问诊”变为“巡诊治病”,创新构建了“流动调解站”,将调解阵地前移至田间地头、施工现场等纠纷一线,形成“现场受理、就地调解、定期回访”的闭环机制,让群众不出村就能解决问题,针对一些复杂纠纷,组建由司法所干部、法律顾问、乡贤长辈等人员构成的“调解智囊团”。
与此同时,玉门市还因地制宜推出特色调解服务。更富乡土气息的“炕头调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调解员盘腿上炕,在家长里短中消解积怨;农忙时节开展的“田间普法”,用方言土语讲解《土地承包法》,让法治观念在锄头起落间生根。
这种“脚踩泥土、耳贴民心”的实践,不仅避免了矛盾上行外溢,更培育出村民自治的新风尚。如今的安和村,风貌改造工程已顺利完成,曾经的“问题围墙”变成了共建共享的“文明展墙”,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和谐动能。
多部门“会诊”:联动攻坚破难题
当东镇建化园区马某家属与企业因伤亡赔偿纠纷陷入死胡同时,由司法所、检察院、派出所等部门组成的“会诊专班”带来了转机,仅用6天时间便达成补偿协议,成功避免了一起极端事件。
对于一些涉及面广、调解难度较大的矛盾,“单打独斗”往往难以奏效,“会诊”机制正是整合司法、公安、民政、信访等多方力量,通过联席会议、专家咨询等方式,群策群力制定调解方案,确保复杂问题得到专业、公正的处理。
在体制机制方面,玉门市建立“1+N”联动体系,以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司法、公安、劳动监察等31个部门资源,此外,创新“专科门诊”调解模式,在甘肃省玉门市“一站式”矛调中心,成立劳资纠纷、医患矛盾、交通事故纠纷等11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委员会,配备行业调解员36名,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以前这类纠纷可能要拖几个月,现在各部门联动,效率高多了。”玉门市司法局东镇司法所所长王志军说。“通过会诊,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不定期“复诊”:闭环管理提质效
“没想到事情解决半年了,还有回访电话关心后续情况”。六墩镇个体工商户李女士对“复诊”机制赞不绝口。今年以来,玉门市建立“一案一档”电子档案库,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已化解纠纷开展“回头看”,防止案结事未了。
“调解不是一调了之,后续跟踪同样重要。复诊机制要求调解员定期回访当事人,检查调解协议落实情况,防止问题反弹。对于履行不到位的,及时督促或采取进一步措施,才能确保调解成果长效稳固。”六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黄金伟说。
从“灭火式应急”到“诊疗式预防”,从“单兵作战”到“集团攻坚”,“解纷四诊法”的生动实践印证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勃勃生机。当夕阳西下,社区广场上欢快的广场舞音乐响起,那些曾经剑拔弩张的邻里,此刻正携手起舞——这或许就是“四诊法”最温暖的注脚。下一步,玉门市将持续深化“四诊法”内涵,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铁人故乡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谢 静 程海峰 张洪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