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琪: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曾历任西北反帝同盟军大队长、陕甘游击队骑兵队长、陕甘边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第三团团长、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长等职。他为创建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于 1936 年 3 月在指挥绥德县岱王庙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 41 岁。
“务农状元”弃农从军
1895年12月14日,杨琪出生于陕西延川北塬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 为了家庭生计,小小年纪就和二哥杨工上山务农,学会了各种农活,而且样样精通, 在当地享有“务农状元”之称。杨琪从小学过“等身棍”,而且性格倔强, 富有正义感,在当地威信很高。村里人遇到军阀拉丁和地主催租逼债支持不下去时,就会去找杨琪帮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使他愤愤不平。1925年, 他赴河北, 参加了冯玉祥的国民二军,当了一名骑兵战士, 不久转入高桂滋部为排长。
1926年初,国民二军失败,四月杨琪去西安加入了国民三军杨虎城部队,担任排长, 参加了反对直系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的斗争。西安城解围后,杨琪回到陕北宜川县参与办民团。他利用当时武装护送山西烟客的关系, 建立起一支二百余人,一百多支枪的反抗地主、土豪和军阀的队伍,实现了他多年能为穷人出头的心愿。
会合刘志丹,找到领路人
1928年,杨琪回到家乡参加“保运武装”,他带领队伍奔走于晋陕之间。陕北特委对杨琪的保运武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杨琪也热切盼望能得到共产党的领导。1929 年冬, 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刘志丹派杨琪的侄儿,共产党员杨可箴回陕北和杨琪联系,杨琪当时正在延川县关庄鸭巷村的山上和反动民团作战,杨可箴赶到就积极参加战斗,还没来得及和杨琪交谈就胸部中弹壮烈牺牲了。在料理杨可箴的后事时,在他身上发现了陕北特委军委关于收编杨琪部队的文件。按照刘志丹的指示, 杨琪带着队伍在黄河两岸开展小规模的游击活动, 坚持了两年之久。
1931年5月上旬在隰县辛庄(今属交口县),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宣告成立,拓克宽任大队长,黄子文任政委,杨重远任党总支书记。同年八月,山西当局调动一个师的兵力和地方武装近万人“进剿”吕梁山。在危急的情况下,中共山西特委为保存这支红色武装力量,做出了择机西渡黄河的决策,并将此通知了中共陕北特委。拓克宽、杨重远按照山西特委部署,决定突围,向西转移,在粉碎敌人多次围追堵截后,率领晋西游击队三十余人,渡过黄河来到陕北,九月,游击队在靖边安条岭被国民党重兵包围,在侧翼牵制敌人的激战中,拓克宽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0月上旬,杨琪得知游击队在安定县(今子长县)一带打土豪,斗劣绅的消息后,十分敬佩。当即派人去和游击队联系,希望和游击队联合行动。杨琪对晋西游击队提出的双方抽调思想好、作风正派的人组成执法队监督部队纪律的建议十分赞同,对游击队派到他部队中担任指导员的共产党员非常尊重。这是杨琪初次接触党领导的队伍,他认识到共产党是人民的救星,是革命的领路人。杨琪率领的部队与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联合作战,歼敌百余人,缴获枪百余支,使部队发展壮大到三百余人。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面对国民党的大部队,仍无法改变敌众我寡的局面,在当地久留极为不利。陕北特委让安定县委通知游击队: 应避开敌人主力,必要时可转移到陕甘边去开展游击战争。1931年10月20日,杨琪率部到达陕甘边的南梁,与刘志丹的部队会合。从此,杨琪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参加了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0月30 日,谢子长按照省委指示来到南梁,杨琪见到谢子长,高兴的对谢子长和刘志丹说: 你们二位都是共产党员,又是有学问的人,治军有方,有你们领导部队就好办。我是个大老粗,在苦难中乱闯了半辈子,现在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才有前途,今后一切听党的话。谢子长、刘志丹鼓励杨琪,希望共同努力,带好部队,为革命作出贡献。
英勇善战、骑术高超的骑兵指挥员
1931年冬, 陕西省委将部队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刘志丹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 杨琪担任大队长。反帝同盟军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外通电表示坚决抗日,在内部组织官兵学习古田会议的决议和有关开展游击战争的文件。1932 年2月12日,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先后任总指挥,杨琪任管理处长兼骑兵队副队长等职。杨琪和骑兵队队长强龙光一起领导全队苦练杀敌本领。
杨琪早年当过骑兵,在杨虎城部下做过排长,不但懂得一些军事知识,对马术也有良好的基础。他常给大家讲解战马的训练知识,并亲自表演将银元放在地上, 骑着飞奔的战马飞快的将地上的银元拣起来, 受到指战员的赞扬和钦佩。杨琪不但骑术好,而且十分爱惜战马。他经常告诉部下,取得战斗胜利其中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充分利用战马。他说只要我们有好的马匹就完全可以达到快的目的。所以他经常要求红军部队凡是有战马的指战员,特别是骑兵部队一定要爱护和饲养好战马。他说在某些情况下,人的一顿饭可以不吃,水可以不喝,因为这些都是可以忍耐的,但是对战马一定要想办法使它们吃饱喝饱,在紧急关头战马才能跑得快,帮助我们打胜仗。杨琪要求别人做的,首先自己做到。为下级做出表率。行军当中他不是总骑马,而是骑一段路,走一段路,他说这样马可以得到喘息,遇到上山下山道路不好走的时候,他都是下马牵着走,保持战马的体力。在杨琪的影响下,部队形成了爱护战马的习惯,个个马匹养得膘肥体大,战斗力很强。英勇的飞奔在陕甘地区的杀敌战场上。
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平易近人的老杨哥
在党的领导下,杨琪的进步很快。1932年5月,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和刘志丹、谢子长的共同战斗中,杨琪很快从一名农民武装的领导人锻炼成长为一名为人民而战的红军高级指挥员。
杨琪担任了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以后,一直保持着中国农民特有的纯朴和善良。他从不以领导自居。有事同大家商量,对其他领导同志非常尊重,在当时的陕北红军将领中,杨琪年龄最长,他总是对年轻同志寄予很大希望。他认为这些年轻人有文化,对革命有一颗赤诚的心,能吃苦耐劳,总是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并要求大家对这些年轻领导同志要坚决服从。与他一起共事的老战友刘志丹、谢子长、张秀山、张达志、习仲勋、马文瑞、刘景范等同志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杨哥。他部队里的警卫员,饲养员及指战员,无不称赞他们的老杨哥是一位好人,为人正派,既和蔼可亲又指挥有方。
英勇游击队总指挥,创建南梁根据地
1933年11月3日至5日,陕甘边特委、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陕甘边红军总指挥部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讨论今后的行动方针。刘志丹在会议上提出三点建议:(1)撒销陕甘边红军总指挥部,恢复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2)把陕甘边、陕北的游击战争作为一个战略全局来考虑,划分三个战略区,成立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陕北为一个战略区,成立一路游击队总指挥部;以南梁为中心的桥山山脉中段的陕甘边各县为一个战略区,成立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部;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及渭北为一个战略区,成立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3)以第二战略区的南梁为中心区域,将军事后方移至南梁,红四十二师在南梁地区居中策应。这一建议为会议完全接受。杨琪在这次会议上被任命为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高岗任政委。
作为第二路游击队总指挥, 杨琪领导合水、保安、庆阳、安塞等四支游击队,他认真总结了红军南下渭华失败的教训,十分注意研究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他经常告诉指战员,战斗中首先要争取各种战机,这是能否取胜的关键。例如首先要抢占制高点,截退敌人退却的后路,乘胜追击,比敌人抢先到达某座城池等。如果红军能够按照预先的部署实现上面的各项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能够取得战斗的胜利。因此他要求部队一定要千方百计完成指挥部下达的任务,尽一切可能在敌人之前完成我们的部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斗的胜利。我们的部队行动迅速,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快字!在杨琪的指挥下,二路游击队屡战皆捷,队伍不断扩大,至一九三四年一月,就为红四十二师补充战士二百余人,战马近百匹。
同年二月,敌西安绥靖公署对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新的“围剿”,杨琪亲率合水、庆阳游击队,配合红四十二师王世泰的第三团坚守根据地,在杨琪的指挥下,一举歼敌庆阳民团一个大队,并协助地方党建立了红色政权。广大贫苦农民争相参军,合水游击队增至三百余人。三月初,根据红四十二师党委的部署,杨琪亲率二路游击队主力随同刘志丹、杨森率领的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骑兵团由南梁根据地出发北上,声言打保安城,造成敌人的错觉,而我军却暗渡洛河,直捣张廷芝的后方十三道川。杨琪指挥部队迅速抢渡洛河,掩护主力过河,歼灭了敌人,缴获战马近百匹,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从1933年10月到1934年6月,杨琪率部出生入死,转战陕甘,参加了几十次的战斗,歼敌数百人,为胜利地粉碎敌人对陕甘边红军的“围剿”,发展壮大南梁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保卫南梁根据地立下了重要战功。收录在“陕甘”文集第 975--993 页(李 敏 朱 栋 赵文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