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小赵(化名)下颌的疤痕像一道无声的控诉——在一场交通事故中,摩托车驾驶员全责撞伤了他。当家长攥着80元医疗费、1800元伙食补助费、3000元精神抚慰金等共计11980元索赔清单走进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人民法院时,承办此案的法官张艳霞看到的不仅是数字之争,更是一个孩子被碾碎的童年安全感。
“孩子一照镜子就哭,必须赔足精神损失!”调解室里,小赵母亲眼眶通红。被告却反复强调:“疤痕能去掉,凭啥赔三千?”三次面对面调解、两次背对背沟通,法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刚性条款与人情社会的弹性认知间反复斟酌:从相关票据的逐项核对,到疤痕对孩子心理影响的专业阐释;从释明法律赔偿标准,到引导双方换位思考。
最终,2000元赔偿金落槌的那一刻,承办法官张艳霞特意将被告带到小赵面前:“您看看这道疤,它可能伴随孩子整个童年。”被告沉默良久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法官的调解从来不只是算账,当未成年人权益的天平需要校准,他们既是法律的执行官,更是童心的守护者。司法判决不是终点,让每个孩子远离伤害,需要法律筑起高墙,更需要每个人点亮一盏灯。(杨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