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中东镇,是闻名遐迩的绿色健康种子研发摇篮,也是金秋胡杨林层林尽染的观光胜境。与这片多彩画卷相映生辉的,是扎根基层的金塔县司法局中东司法所。近年来,该所以“枫桥经验”为根系,以法治建设为沃土,通过构建多元解纷机制、特殊人群闭环管理、精准普法矩阵三大体系,真正打通了基层法治“最后一公里”,培育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硕果,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2022年获评为甘肃省首批“枫桥式”司法所。
多元共治织密平安网
“真是太感激了!我年纪大了,行动也不方便,要不是司法所帮忙,这赔偿金哪能这么顺利拿到手,太谢谢了!”中东镇某村的一位老人感激地说道。
2024年4月,一场意外火灾打破了中东镇某村的宁静。四户受灾农户中,暂居外地子女家的老两口因赔偿争议陷入僵局。中东司法所调解团队闻讯而动,历时10余小时奔波调解,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律温度融化坚冰。”司法所调解人员小李展示着调解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调解心得。该所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支持,组建了由经验丰富的老干部、热心公道的村民代表和专业精湛的法律人士组成的调解队伍,创新“三步调解法”:第一时间介入固定证据、运用“法理情”三维调解策略、建立回访跟踪机制,近三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20余起,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为基层社会稳定构筑了坚实的第一道防线。
分类矫治点亮回归路
“多亏司法所的帮扶,让我重获新生。”社区矫正对象马某至今记得,凌晨报警记录见证了他的蜕变时刻。马某是某技术行业的资深个体从业者,一时的贪念却让他误入歧途,被判处缓刑两年。2024年9月的一天凌晨,马某打电话汇报突发情况:他和姐夫在与拖欠工钱的老板理论时,对方不理智地动了手,他牢记社区矫正管理规定,始终理性沉着应对,并在第一时间报了警。当天上午,派出所妥善处理了这起打人事件,老板不仅当场赔付了医药费,还结清了拖欠已久的工资。至此,双方消除了矛盾,达成和解,一场可能升级的冲突得以和平化解。
中东司法所独创“五加五减”工作法:在法治教育强基、智能监管固本、公益服务塑新、精准走访提质、分类教育增效上做加法,在思想偏差纠偏、风险隐患清零、行为失范整治、执行疏漏堵塞、粗放管理转型上做减法,构建起“天眼监控+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的全方位矫正体系。近年来,辖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为零,29名解矫人员顺利融入社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现代寓言。
联动帮扶助航新人生
李某是中东司法所众多安置帮教对象中的一员。2023年3月,他的生活遭遇重大变故,妻子离家出走,家中老幼无依,面对离婚诉讼,一度情绪消沉。为帮助李某缓解家庭破裂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实际困难,中东司法所启动“三位一体”帮扶机制:心理咨询疏导情绪创伤,法律顾问协助诉讼维权,多方协调争取救助政策,帮助李某逐渐走出困境。这种“司法+社会”的联动模式,正是中东司法所安置帮教日常工作的生动写照。通过衔接流程“无缝对接”、建立“一人一档”精细管理、走访排查谈话“全面覆盖”,定期组织开展“送岗位、送温暖、送法律”专项行动,累计帮助52名刑释人员平稳过渡,重新扬起生活风帆。
普法春风润泽希望田
“我们疙瘩井农场离县城和集镇都很远,平时大家忙生产,学习法律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司法所到农场来普法,真的太及时、太有用了!” 疙瘩井农场主老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疙瘩井农场距离中东镇集镇100多公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场内有50余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场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租金上涨,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各类矛盾纠纷和法律风险也随之而来。中东司法所敏锐捕捉这一隐患,积极联合派出所、平安法制办在疙瘩井农场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宣传活动。在偏远的疙瘩井农场,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田间普法课堂”,打破了时空界限。
中东司法所创新“三个一”普法模式:组建一支由法官、警官、调解员构成的普法讲师团,打造一批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立一套“订单式”普法清单。“八五”普法以来,该所开展“以案释法”巡回讲座56场,发放普法手册3.2万余份,培育“法律明白人”98名,让法治的种子在戈壁绿洲生根发芽。
站在新的起点,中东司法所正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正如副所长张超所说:“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法治播种机’,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洒满乡间田野,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最亮丽的底色。”这颗戈壁滩上的法治明珠,正在续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篇章。(韩永军 谢 静 郝海勇 张洪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