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张某与刘某二人自2015年按农村风俗办理婚宴,组成家庭,婚后未生育子女,2023年年底双方感情破裂。2024年3月,双方发生纠纷。村网格员按照管理靠前,吹哨预警要求,及时将情况上报村委会,村委会同包村领导分析研判,村网格员了解到当事双方言行偏激,调解难度大,仅靠村民事直说委员会调解难成功。经镇信访联席会议研究,由镇综治、司法会同村民事直说委员会共同解调。5月,联合调解组组织召开了甘肃省陇南民事直说“1234”现场说事议事活动,会上张某说:“在一起生活期间,给女方刘某花费金额较大,要求女方刘某进行补偿”。因双方补偿金额差距大,双方未达成协议,且发生了口角。民事直说委员会考虑到双方的矛盾已经越积越深,双方之间对补偿依据观点不同,对法律认识不够准确,在第二次调解时邀请了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县委相关部门参与,就双方权利义务进行法律解释,提出合理补偿建议,双方意见分歧仍然很大,调解未成功。镇党委为防止矛盾激化,将该矛盾纠纷纳入长效管控。
调处过程及结果
网格靠前,触碰“真问题”。2024年5月,丹堡镇围绕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联合派出所开展了辖区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排查出一起矛盾点突出、风险性高、隐蔽性强的婚恋家庭矛盾纠纷,村网格员和公益性岗位跟进化解未果后及时上报。丹堡镇组织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镇村干部联合调处也未成功,甚至发现了该纠纷若不能及时调处,极易发生“民转刑、刑转命”案件。
中心吹哨,发布“预警图”。“我的生活已经看不到希望,若不能给我一个交代,我要让她一家……”。经将该扬言情况汇报镇党委政府,并召开命案预警专题会议分析研判,这起纠纷当事人诉求差距过大、各执其理且拒不起诉维护权益、彼此冲动极端、牵扯到双方家人、抵抗联合调处化解。在暂没有有效防范化解方案前提下,丹堡镇将该纠纷包案到人跟进、纳入预警平台、组成调处小组,同时汇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委政法委争取法律援助和调处力量。
部门报到,敢啃“硬骨头”。2024年5月,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县委政法委、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综治中心、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法院、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司法局同丹堡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镇村干部网格员及人民调解员等运用甘肃省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调处该纠纷,双方各执诉求拒不让步,不信法、不听理、不顾情,矛盾反被激化,调处未果,只得保持关注。6月至12月,该矛盾愈发突出,数次滋事,更相互扬言运用极端方式,镇村调处小组数十次上门劝说、十余次组织面对面调解、邀请多位有名望中间人和亲戚化解均未成功。
“一查三整”,巧解“疙瘩事”。2025年1月5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全县“一查三整”集中行动动员会议召开,丹堡镇面对全县“矛盾纠纷大排查”的新形势和辖区内旧纠纷,再次专题研究,要求务必包案化解、预警销号。经再次寻求县委政法委组织调处力量,1月17日,县、镇、村三级工作人员和有名望中间人一直劝说持续到晚上,耐心调解,当事人双方终于就提出诉求达成一致,现场签订协议和解。
案件启示
一是网格化管理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网格员作为基层治理的“触角”,能够及时发现和上报潜在的矛盾纠纷,确保问题在初期得到关注和处理。综治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吹哨”作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调动相关部门和资源进行干预,有效做到了提前识别高风险矛盾,防止事态恶化。
二是多部门联动调处是化解风险的核心。复杂矛盾纠纷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单靠某一部门或组织难以有效解决。通过“部门报到”机制,整合司法、综治、派出所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有效应对复杂矛盾,通过定期排查、包案化解等方式,确保矛盾不失控、可化解。
三是建强调解队伍是促进矛盾调处的根本。建设专业化、多元化的调解员队伍,对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调解过程中,组织专业调解员、邀请有名望的中间人或亲戚参与,能够增加调解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帮助当事人放下成见,达成和解。(毛文祥 吴雯 张广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