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齐齐哈尔市政法系统立足“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围绕建好建强“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充分发挥政法机关法治保障和服务职能,落实落细“亲企、爱企、护企”工作举措,用一流的法治服务支撑保障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为鹤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凝聚“齐心护企”合力
“三向发力”创优营商环境
市委政法委引领政法机关握指成拳,聚力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是横向聚力,搭建工作体系。立足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定位,先后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公开承诺50条》《服务企业十项制度》等文件,综合运用案件协调、综合调度、定期通报等措施,搭建起政法系统凝心聚力、靶向攻坚的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体系。二是纵向发力,延伸法治服务。政法机关细化助企工作举措,审判机关建立惠企利民措施清单,检察机关开展通过虚假诉讼逃废债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专项审查,公安机关在各级出入境窗口设立“助企专窗”,司法行政系统将“法治体检”延伸到新业态企业,让法治服务触手可及。三是同心协力,打造特色品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领办“运用‘四诊’工作法共创‘齐心护企’品牌”创新项目,纳入市委“创新促提升行动”内容。市委政法委印发《全市政法系统共创“齐心护企”品牌助力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牵头政法机关重点推进4大类20项重点任务,将“亲企爱企护企”意识转化为依法履职的具体实践。
拓宽“齐心护企”路径
“四个聚焦”落实助企举措
锚定“四个聚焦”发力,实现市场主体和法治保障主体双向互动、久久为功。一是聚焦解决“急难愁盼”,营造暖企新生态。市委政法委依法履行党内监督职责,针对市场主体反映问题建立“一事三查”制度,办理涉企举报线索27件。组织开展涉企案件评查和“类案”调研,着力推动执法司法质效提升。二是聚焦金融司法服务,务实助企新举措。启动金融司法服务系列活动,组织金融案件庭审旁听110场,开展“银企培训班”39场次,设立“金融调解服务站”40家,依法推动581家“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盘活资产6959万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三是聚焦现代化产业,搭建护企新平台。紧紧围绕全市“2345”现代化产业项目,着重加强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新经济、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司法保护和法治服务,出台政法工作举措43项,助力提升软环境,促进更多的产业项目在鹤城落地生根。四是聚焦保护创新创造,注入兴企新活力。政法机关联合相关部门,先后成立保护酒业、中医药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盟,搭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平台,成立鹤城烤肉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本土特色”知名企业、特色产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健全“齐心护企”机制
“四诊并用”开具法治良方
创新运用“四诊”工作法,助力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一是遍访企业“问诊”,向市场主体问需问计问效。政法机关常态化开展遍访规上(限上)企业活动,建立“三访三问三解”制度。目前,已走访规上(限上)企业760户,其他重点企业194户,解决实际问题202件,以法治护航企业发展。二是专家进企“巡诊”,为市场主体提供专业服务。政法机关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定期进企“巡诊”,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开通服务企业专线,组织或指派相关专家团队上门“巡诊”,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把脉问诊开良方”。今年以来,政法机关针对出入境审批、知识产权保护等12项业务开展了定制化助企服务,推动出台相关工作制度9项。三是多方联动“会诊”,助市场主体依法纾困解难。对于企业反映的执法司法领域突出问题,市委政法委协调相关政法单位联动会商会办,组织召开协调会11次,坚持当场明确解决方案并督办整改,有效解决执法司法领域制约和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瓶颈问题,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四是跟踪问效“督诊”,让市场主体安心生产经营。坚持用好“四个体系”闭环工作落实机制,建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效能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全年向政法机关发送工作提示、督办函57份,推动各项工作举措落地落实落靠。政法机关均已建立“一清单一台账”,确保实质性化解企业难题,让辖区企业充分享受法治化“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