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只限于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已发展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多元人格需求。辽源市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创新、整合优化,融入推进法治实践。
一、法治宣传注重“维”,多元拓展提升“知晓率”
发挥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主阵地重要作用。全市5家市县中心、44个乡镇工作站、544个村(社区)工作室通过服务窗口、宣传栏、微信群等形式线上线下全方位提供法律服务和指引。
开启新媒体创作新模式。2020年我市官方帐号开设快手短视频,以案释法已陆续推出105期,其中一期作品获得中政委第五届平安中国“三微”比赛获奖作品。东辽县渭津镇年丰村本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村主任带头编写剧本、参与创作,村民踊跃扮演剧中角色,作品传神灵动、人物唯妙唯肖,目前已拍摄《害人害己》等普法短视频7部。
依托城市宣传载体打造法治文化新体验。宪法主题公园作为我市重要法治地标,近年来已开展法治宣传、文艺演出等活动300多场次,10万多群众现场直观接受法治教育,全市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先后近百批次近万人参观或组织向宪法宣誓活动。
二、统筹监管突出“谋”,创新供给提升“首选率”
条块解决基层专业法律服务供给不足。整合全市律师兼职村(居)法律顾问,并协调市律师协会将顾问履职情况纳入律师年度考核内容。全市每年开展公证机构、司法鉴定行业“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卷宗互检;开展年度援助案件优秀案例评选、组织援助案件质量评估培训,多措并举保证办案质量,法律服务机构、人员依法依规诚信执业。
突出市级实体平台的示范辐射作用。自筹资金建设市级公法中心项目品牌,制定制度、营造环境,施行窗口首问负责制,高标准提升体验感、满意度。同时邀请党校教授、优秀社区书记坐客培训,强化一线窗口服务理念、处突本领。
实现司鉴行业供给提档升级。市局领题调研司法鉴定行业现状、市场需求,科学研判,提出可研报告,积极争取省厅肯定支持,经省级权威专家评审,实现物证类司法鉴定业务增项,破解我市历史上单一困局,标志着司法鉴定行业里程碑。实践中创新与中级法院进行联合执法检查,推进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相互促进,强化信息共享、倒逼从业自律,提高监管震慑力,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改革。
三、便民惠企聚焦“实”,倾情服务提升“满意率”
辽源仲裁委积极参与党委中心工作,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持续5年开展棚户区改造产权确认工作,共办理案件3300余件;今年承担市政府集中化债案件22件,总标的额约8.2亿,简化优化快立、快审、快结办案程序,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维护政府公信力。
推进“公证减证便民提速”、全面落实一次性告之、“一证一次办”及“容缺办理”。今年共开展上门服务60余次,延时服务20余次,为企业落实减免缓政策40余万元,另开辟绿色通道,满足紧急需求,奔赴北京、太原等多地提供域外公证服务4次,真正解决群众企业急难愁盼。
法律援助侧重新兴行业、重点群体及矛盾集中领域,打造全市“半小时服务圈”。另今年指派律师开展刑辩140多件,参与认罪认罚900多件。市县两级进驻“一站式刑事案件速裁中心”,参与50余件,扎实推进简案快办工作机制。
下一步,辽源市司法局将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将公共法律服务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与法治社会建设深度融合,坚持“服务于民”,压实基层责任,提升服务质效,扩大职能宣传,致力打通法治建设神经末梢,使人民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刘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