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道外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来军主持新闻发布会,家事少年审判庭庭长徐凤杰通报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情况,法官刘雪娇通报了相关典型案例。
道外区法院始终将未成年人审判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提高站位、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多维发力,针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入总结未成年人司法规律,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强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新机制新方法,不断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落实的主动性、自觉性。
一、审慎处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今年,该院受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52件,审结45件。依照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制定并落实《未成年人审判跟踪帮教制度》《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实施细则》《关于推行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三项规程”配套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不公开审理原则,适时召开庭前会议,有效提高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依法为未请律师的未成年被告人指定辩护人27名,保障其诉讼权利;引入合适成年人参与诉讼,依法保障未成年被告人合法权益;封存犯罪记录32人,保障未成年人在就学、就业、生活保障等方面受到同等待遇;落实跟踪帮教,对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积极与其所在社区矫正机构对接,建立回访、帮教档案,定期回访考察,开展判后回访帮教10人次,帮助未成年人重新回归正轨。
二、妥善处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全面保障未成年人民事权益
今年,该院受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438件,审结382件。充分发挥家事案件诉前调解工作室作用,坚持“圆桌审判”方式开展涉未成年人权益纠纷调解工作。发挥小雪花家庭教育指导站作用,落实《小雪花家庭教育指导站工作规程(试行)》,依托小雪花家庭教育指导站,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联动机制,实行“庭审教育+家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将家庭教育作为庭审固定环节,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有未成年人监护人未尽充分监护职责的,及时向其监护人提出家庭教育指导意见,“以案为引”为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专业的家庭教育辅导。今年,发出家庭教育令4份、家庭责任告知书34份、人身安全保护令1份、未成年人关爱提示22份,不断加强对家庭落实监护责任的支持、监督和干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优化未成年人家庭成长环境,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三、向前延伸司法服务,营造关爱未成年人法治氛围
一是做实诉前调解工作。依托家事案件诉前调解工作室,灵活开展工作,快速解决当事人家庭矛盾,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今年成功诉前调解家事纠纷案件101件,其中涉未成年人案件52件,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二是发挥法治副校长职能。积极与学校联络沟通,家事少年审判庭6名干警作为法治副校长,为辖区学校送去法治课堂7次,为未成年人种下法治种子;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送去生活、学习用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温暖。
三是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群众及青少年到法院参加公众开放日。联合区检察院等多部门开展“法爱同行 共护花开”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共青团、妇联等各部门代表和未成年人及其家属受邀出席。邀请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参加公众开放日活动。与辖区各村、社区进行对接,社区(村)法官走进社区、村镇,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矛盾化解等工作,今年共开展活动8次,始终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
四是搭建服务平台。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共同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志愿者服务基地,畅通理论与实践交流通道,凝聚涉未成年人法律研究和司法实践合力,同时联合道外区司法局、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开展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扶工作,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一对一”结对帮扶,通过法律教育、心理辅导和生活指导,帮助未成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使其重新融入社会。
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是一项讲情怀、有温度的司法事业。道外区法院将继续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推动新时代未成年人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