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2025 08/18 09:40:21

从厕位比例优化看公共服务提升(社会杂谈)

字体:

  近日,甘肃一地方性法规引发社会关注。8月1日起,《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施行,其中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应当提高到3∶2,人流集中的场所比例应当提高到2∶1”。甘肃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确公厕男女厕位比例的省份。

  每逢节假日,在景区、商场、高速服务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女厕门口排长队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文件,如《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等,都对公厕男女厕位比例提出要求。有的地方也颁布了地方标准,但从总体上看,大多属于行业标准,缺乏刚性约束。现实中,各地公厕男女厕位建设长期低于合理标准。

  为何女性“如厕困境”难解决?执行不到位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将国家或地方标准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新建公厕相对简单,只需确保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严格遵循规定,但将大量现存的老旧公厕推倒重建并不现实。进行局部调整,又会受限于建筑结构、空间局促、资金短缺等而被打折扣。

  城市治理碰到难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一些地方也在探索更多途径。如在空间利用上,深圳试点“潮汐公厕”,即在男女厕中间设置灵活可变的潮汐厕位,根据人流实时调整使用方向;重庆南岸区则在烟雨路附近公厕的每个厕位安装物联网感应装置,根据人流自动优化男女厕位比例。在资金筹措上,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补贴老旧厕所的更新改造,将其纳入民生工程和城市更新体系之中,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以公私合营等模式缓解资金压力。

  厕位比例优化,看似一个微小调整,但背后折射的,是公共服务理念与水平的提升,彰显出社会的文明进步。

  近年来,我们身边不乏小变化。比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多;开发便民生活圈电子地图,轻松找到“小修小补”;盘活停车资源,共享停车位日益增多;高铁有了“静音车厢”“遛娃车厢”;一些医院开设夜间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些举措无不启示着,在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中,城市治理者不妨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处细节。甘肃此次采用立法保障厕位比例,有助于推动公厕设置的科学化与人性化,为优化公共服务“打了样”,期待各地更多精细化举措在公共服务领域落地生根,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