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深锁校园、碑文剥蚀、保护缺失的草海抗日阵亡将士纪念标,如今已对外开放,新的责任牌清晰标注着保护范围和责任人,保护标志也在制作中。更可喜的是,它已成为当地学生和居民触摸历史、传承精神的热门爱国主义教育阵地。这一转变,源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检察蓝”守护红色印记的生动实践。
2024年11月,威宁自治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矗立于该县第一小学校园内的省级抗战文物——草海抗日阵亡将士纪念标,因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处于未开放的状态,左面碑文因自然风化和雨水侵蚀已出现明显剥蚀,且存在未设置保护标志和责任牌等突出问题。
抗战文物是镌刻民族精神的“活化石”,其保护传承关乎历史记忆的延续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威宁自治县检察院迅速行动,采用“数据调取+实地核查”双轨并行工作法展开调查。一方面,联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消防大队等部门,调取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消防安全信息等数据,依托文物保护法律监督模型精准定位保护漏洞;另一方面,通过现场细致勘查、固定电子数据等,确认纪念标存在碑文受损、“四有”保护要求未严格落实、长期未向公众开放等关键问题,为精准监督打下坚实基础。
锁定问题后,2025年5月17日,威宁自治县检察院依法向负有监管职责的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书,督促围绕文物保护落实“四有”要求、建立科学开放机制、完善档案资料等,为行政机关依法全面履职提供了清晰指引。
鉴于该抗战文物不可移动的客观实际,加之开放会带来影响教学秩序的困扰,检察机关通过座谈的方式征求文广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的意见。县第一小学的老师表示:“这件文物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点。我校每年抗战胜利纪念日,清明节都会依托它开展教育活动,学生受益良多。但因地理位置特殊,其他学校学生难有机会利用这一‘活教材’,颇为可惜。”。经过座谈,各方达成共识:在严格保障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实行“预约制+错峰参观”的开放模式。开放时间为开学期间的周六日及寒暑假的周一至周五,实行上午08:30-11:30、下午 14:30-17:00 分时段参观,实现文物“走出”校园服务公众与维护校园安宁的共赢。
收到检察建议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整改,完善纪念标保护方案并向社会公开投诉举报方式;对全县41个乡镇(街道)文旅行业开展大排查,建立整改台账;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讲述纪念标承载的抗战故事;对外公开文物开放时间,有序接待预约参观。
整改成效立竿见影。随着暑假来临,前来的学生们在参观纪念标后深受触动:“以前只在课本里听过抗战故事,现在站在这里,好像能感受到当年的热血。”“这些模糊的碑文,每一个字都在诉说历史。”从“静态文物”到“动态课堂”,抗战精神通过这些载体,深深融入参观者的精神世界。
为让文物“活起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编制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寺、云贵河红军渡河旧址等文物的本体保护与展示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同时,同步推进威宁雪山解放军威宁游击团活动旧址、牛棚土目庄园、凤山寺及玉皇阁展陈馆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展陈方案编制工作,以此充分活化文物资源、彰显文物价值、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保护文物不是将其‘封存’,而是让其真正‘活起来’——活在人们的瞻仰中,活在精神的传承里。”威宁自治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强调。下一步,该院将继续以公益诉讼检察为抓手,密切关注抗战文物保护的新形势新需求,推动更多红色印记得到有效守护,让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