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8/14 12:30:26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三团司法所:抽丝剥茧 调解员巧解“双锁”困局

字体:

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因赔偿金额分配争议与支付信任问题陷入僵局半年之久。近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三团司法所专职调解员的抽丝剥茧后成功化解。

1.jpg

许某系许某某与王某之子。2024年11月30日,许某驾驶从朋友处借来的、杨某所有的车辆载运货物,行至乌苏附近时发生事故,导致许某身亡、车辆报废、货物损毁。事故发生后,许某的死亡赔偿金在杨某的协助下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整个理赔过程也是异常顺利。但当保险公司对事故中毁损的货物进行理赔时,杨某却迟迟不同意,致使货物理赔无法推进,赔偿款迟迟无法发放,纠纷由此陷入僵局。

调解员多次与双方当事人交流,已厘清纠纷始末并精准锁定僵局的两大核心症结:一是金额分歧“锁”。杨某出于好心将车辆借予朋友马某,马某却未经其同意转借许某。事故发生后,杨某考虑到许某某及王某的实际情况,积极配合办理死亡赔偿理赔事宜,但最终自己的车辆报废仅获赔6万余元,杨某对此有着自己的委屈。二是信任危机“锁”。保险公司要求杨某与许某某、王某签订书面分配协议后才支付赔款。然而,基于纠纷处理过程中许某某及王某的种种表现,杨某对能否顺利获得其应得的理赔款产生了严重怀疑。而许某某、王某坚持要求先收款再进行分配。双方因此陷入“一方无协议不付款、一方无付款难协议”的信任死循环。

针对症结,调解员精准施策,分两步解锁难题:第一步“解锁”金额分歧。调解员细致梳理双方证据,依法评估,提出“用货物补偿款贴补车损”的调解方案。通过多轮“背对背”沟通疏导情绪、“面对面”协商聚焦诉求,最终促成双方就6.1万元赔偿金的具体分配方案达成一致。第二步“解锁”信任危机。在双方委托代理人签署调解协议确认分配方案后,调解员主动对接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按照双方在调委会达成的协议约定,将款项分别支付至杨某及许某某、王某的指定账户。

此次调解,既消除了杨某对理赔款“截留”的担忧,也保障了许某某、王某及时足额获得赔偿,成功解开了金额分配与支付信任的双重锁。

纠纷的圆满解决,不仅让6.1万元赔偿尘埃落定,更彰显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三团司法所人民调解扎根基层的“千斤分量”。(张晨阳)

【责任编辑 -赵婧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