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8/14 12:13:59

贵州三都法院:用数字赋能“要素式”示范文本

字体: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97%。由于乡镇与县城平均距离达25.91公里,地理阻隔、语言差异、数字鸿沟等问题长期制约司法服务的有效触达。为破解这一难题,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人民法院创新推行数字化“要素式”示范文本,将复杂的法律程序转化为群众“能看懂、会使用、愿接受”的便民工具。2025年5月以来,“两状”示范文本应用率达100%,平均立案周期缩短3.29天,案件审理周期缩短3.2%,实现了司法为民与诉讼减负的双向增效。

织密“三级服务网络”,让立案不再“翻山越岭”

针对山区群众“往返诉讼耗时长、自行立案难度大”的痛点,三都县人民法院构建“枢纽——支点——末梢”全域服务体系,将立案窗口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枢纽”统筹,以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为核心,协调全县诉讼服务资源。“支点”辐射,依托派出法庭覆盖重点片区,提供就近立案支持。“末梢”覆盖,在105个村寨设立法官便民联系点,联合综治中心网格员设立村级“代办点”,由经过系统培训的网格员担任“指导员”,手把手指导群众填写要素式表格。

2025年以来,村级“代办点”累计指导填写示范文本137次,平均立案时长仅2.56天,真正实现群众“不用翻山越岭,就能走进司法大门”。

创新“民族化适配设计”,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明”

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汉语言能力有限、文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三都县人民法院将示范文本优化为“图标+乡音+智能工具”的立体服务包,有效打破文化与语言壁垒。图文具象化,将抽象法律术语转化为直观符号,如离婚纠纷中用“拳头”代表家暴、“骰子”代表赌博、“背对的夫妻”代表感情不和等,群众一看就懂、一勾就对。乡音数字化,制作水语、苗语、布依语版本的填写指南音频,生成二维码张贴于村寨、集市,群众扫码即可收听民族语言指导,解决听不懂难题。智能便捷化,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示范文本专区,提供电子版下载和微信小程序在线填写功能,并安排专人“一对一”指导,确保群众“零门槛”使用。

“立体服务包”推行以来,离婚、劳务合同等纠纷的立案时间从平均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要素缺失率下降70%,大幅减少因表述不清被退回的情况。

延伸“特殊群体服务”,将司法温暖“送上门”

针对老年人、失能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和行动不便问题,三都县人民法院推出“上门+要素指引”定制服务,切实解决“不会诉、不便诉、诉不清”难题。组建“立案人员+网格员”“1+1”上门团队,通过电话预约、网格员反馈等方式,为高龄、失能及偏远地区群众提供“点单式”服务。2025年以来,上门立案案件材料一次性合格率达98%,平均立案时间缩短40%,老年人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5%,真正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司法不远、正义可及”。

从“翻山越岭”到“指尖立案”,从“语言障碍”到“乡音指导”,三都县人民法院以数字化“要素式”示范文本为抓手,让司法服务跨越地理阻隔、语言差异和数字鸿沟,真正走进群众生活,成为公平正义的“贴心守护者”。

【责任编辑 -郑辰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