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8/12 11:28:48

基层“小院”奏响党建业务融合最强音——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的创新实践

字体:

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有一座美丽的小城——雅安市名山区。这里茶香四溢,山水如画。就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如同一颗守护公平正义的璀璨星辰,以党建为引领,以业务为支撑,精心绘制着一幅气势恢宏的法治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机关党建工作必须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才能找准自身定位。然而,在基层检察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名山区检察院面临着党建与“四大检察”工作贯通性不足、融合度不深等棘手问题。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实现党建与业务的同频共振、相互促进,成为摆在名山区检察院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名山区检察院以“党旗红·检察蓝”党建品牌为引领,大胆创新,推出了“三行红黄蓝,检察薪火传”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模式。“红黄蓝”分别代表党性教育、廉洁自律、法律监督,三件事一体推进,旨在推动西部基层小院各项检察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充分发展。

2023年6月28日,名山区检察院举行热烈庆祝建党102周年暨“三行红黄蓝,检察薪火传”党建业务融合活动启动仪式(张一鸣  摄).jpg

2023年6月28日,名山区人民检察院举行热烈庆祝建党102周年暨“三行红黄蓝,检察薪火传”党建业务融合活动启动仪式(张一鸣 摄)

做法与成效: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名山区检察院突出检察机关职能特点,构建了独特的“三三”式组织架构,成立党建业务融合小组。全院干警被精心划分为由党员任组长的“党建+业务+综合”14个“三人小组”。“三种组合”巧妙搭配,班子成员+非党员、支部书记+党员+非党员、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非党员,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个带领”模式下,班子成员、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引领小组积极开展工作。

每年度对“三人小组”进行严格考评,激励他们围绕做实做优“红黄蓝”三件事不懈努力。“茶源益美”三人组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办理毛某某虚假诉讼监督案时,小组成员们在办公室里日夜奋战,灯光下,他们专注地查阅资料、细致地分析证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该案件入选四川政法“五年百佳”案例。他们参与办理的《督促保护蒙顶山茶树和荥经县枇杷茶树种质资源行政公益诉讼案》更是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

为提高政治站位,勇担检察使命,名山区检察院创立“茶德·博法”学习品牌,探索“职工书屋+”学习模式。职工书屋里,书架上摆满了各类政治理论和司法实务书籍。干警们利用业余时间在这里学习交流,为了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司法实务能力,他们常常在书屋里挑灯夜读,在研讨会上激烈争论。他们围绕刑法修正案(十一)、民事诉讼法修改提出的建议,在立法时被采纳,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和思考。

同时,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出台分类谈心谈话实施办法。党组书记以“培育新时代检察精神”为主题开展面对面谈心谈话。在温馨的会议室里,党组书记与“三人小组”成员促膝长谈,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引导党员干警带头勇担检察发展历史使命。建立党委检察双联机制,在党委和检察院的会议室里,双方领导共同商讨重大决策和法律监督重点工作的落实,助推党委重大决策和法律监督重点工作落地见效。通过不懈努力,名山区检察院获评“全国模范检察院”。

名山区检察院还实施“文化育检”战略,融党建文化、法治文化和茶文化于一体,培育“茶都检韵”检察文化品牌。以“主题党日”为载体,在茶香弥漫的会议室里,干警们围绕业务竞赛、岗位练兵、疑难案件攻坚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和学习。他们办理的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案获评全国检察机关2022年百件优秀行政检察类案。

2013年12月27日,名山区检察院与名山人民广播电台联办《检察之声》广播栏目,打造群众“耳边的检察院”,现已开播566期(杜勇 摄).jpg

2013年12月27日,名山区人民检察院与名山人民广播电台联办《检察之声》广播栏目,打造群众“耳边的检察院”,现已开播566期(杜勇 摄)

创新推行关于记录检察人员检察历程的工作规定,设置“一室一榜一薄三台”。荣誉室里,陈列着名山区检察院的荣誉证书和奖杯,墙上的榜单记录着优秀干警的事迹,本子里记载着检察工作的点点滴滴,展示台上摆放着干警们的工作成果。这一切都在赓续党的优良传统,传承名山检察荣誉史,发扬名山检察人工匠精神。7名干警入选全省检察机关业务人才库,他们是名山检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为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名山区检察院成立由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员示范岗为骨干的“检‘茶’法韵”新媒体团队。在明亮的办公室里,团队成员们精心策划、制作各类法治宣传产品。打造“检察快道”,让司法服务便捷化,当事人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办理案件;“检察说法”案例演绎通过生动的视频让法律法规可视可感;《检察之声》广播在电台里传递“听得懂的法治”,深入千家万户;“检察讲堂”订单式送法到基层,在乡村、社区的会议室里,干警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讲解法律知识;“检察邮路”覆盖城乡,构建起预防犯罪网络。《检察之声》获评“全国检察新媒体应用案例二十佳”。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名山区检察院研发上线“法润民心”社会治理检察服务平台。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平台经过多次测试和优化,终于顺利上线。通过畅通便民申诉渠道、多点多元化解纠纷、区块治理跟踪问效等举措,将办案职能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茶都枫桥”三人组在办公室里,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以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平均每月化解10余件。在调解现场,他们耐心地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模式推行以来,化解矛盾纠纷256件。《茶都枫桥》获评“全省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数字赋能绘就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枫景”》入选四川省第四批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案例。

2023年6月27日,名山区检察院“茶源益美”三人组通过“蓝金睛”办案指挥中心办理案件(张一鸣 摄).jpg

2023年6月27日,名山区人民检察院“茶源益美”三人组通过“蓝金睛”办案指挥中心办理案件(张一鸣 摄)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尊重和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益的系列重要论述,名山区检察院联合区级17个部门成立“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保护中心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建立完善党建联建共建机制,主要履行特定群体权益保护工作中的线索移送、案件分流、联合协作等职责。成功促成一起长达23年的冒名婚姻登记行政争议得以实质性化解,在检察院调解室里,干警们多次与当事人沟通,查阅大量资料,最终让这起尘封多年的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帮助153名农民工追讨薪资173.6万余元,在人社局接待大厅,干警们与农民工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提供法律帮助。名山区检察院被确定为全省检察机关首批民事检察“和解五法”示范工作室建设单位,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名山区检察院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成全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主要教育基地。基地融党建苑、法治苑、廉政苑、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于一体。在廉政教育基地里,设置纪委监委办案、检察办案、法院庭审、监舍等违法犯罪案件办理全流程的情景模拟教育区。当干警们走进这里,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办案场景中,配以案例模拟音效、警示标语、警示片等,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的危害。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浓厚的廉洁氛围。名山区检察院被确定为全省检察机关唯一的廉政文化现场教学实践示范基地。

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要求,名山区检察院与监委会签《关于设立监检协作中心的实施意见》,挂牌成立监检协作中心。在中心的办公室里,双方工作人员共同商讨工作方案,聚焦“反腐、反渎、监督、治理”四大目标任务,主要履行线索移送、办案协作、素能提升、重大案件咨询论证等职责。做实做优“四大检察”工作,不断增强依法反腐合力。改革举措入选四川省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典型案例。“蒙顶之光”三人组办理的杨某某贪污案入选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检察精品案例。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他们深入调查取证,与监委工作人员密切配合,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

创新推行“争优先锋”评比制度,每月在办公楼大厅公布“荣誉榜”,上面记录着表现优秀的干警名单。细化党员检察履职、参与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服务群众等33条标准,激励干警们积极进取。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党员干部、党支部委员、全体普通党员干警均签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在签订仪式上,干警们庄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承诺将严格遵守党风廉政责任清单要求。对照党风廉政责任清单要求强化督导,倒逼党风廉政责任落实。坚持把抓好廉政风险防控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在办公室里,干警们认真梳理排查司法办案中的廉政风险点,制定详细的防控措施,有效实施分级分类防控。名山区检察院获评四川省检察机关三培育三引领活动首批“基层院建设工作典型”。

典型意义:融合之路照亮前行方向

名山区检察院从政治上着眼,牢牢把握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在选拔“三人小组”组长时,严格把关,选任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担任组长。在日常工作中,组长们引领干警自觉把讲政治摆在第一位,在办公室里,他们组织小组学习政治理论,分析业务工作中的政治问题,让干警们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业务问题。在检察办案中,干警们时刻牢记党的领导,用法律监督的实际行动承担起服务大局的政治责任。

充分发挥以党建带队建、以队建促发展作用,把党建业务融合“三人小组”建成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先锋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三人小组”找准结合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用实际行动把党建引领办案、政治融入业务做好做实。

秉持“小院”也要有“大作为”理念,名山区检察院以抓创新推动党组织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打破以科室划分支部的界限,创新设置组织体系。在会议室里,干警们热烈讨论组织架构的创新方案,融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传统文化精髓,采取“三三”式组织架构。在学习研讨中,党员干部、业务骨干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在案件办理中,他们传帮带领年轻干警,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024年6月27日,四川省检察院第六部二级高级检察官王昱(右)、雅安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董敏雷(左)为雅安市名山区“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揭牌(张一鸣 摄).jpg

2024年6月27日,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第六部二级高级检察官王昱(右)、雅安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董敏雷(左)为雅安市名山区“爱特检合”特定群体权益保护中心揭牌(张一鸣 摄)

通过打造工作品牌、建设基地中心、创推办案模式等,打通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双向通道。在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名山区检察院抓住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持续推动源头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中,名山区检察院体现出了坚定的检察担当。

牢固树立“打铁必须自身硬”意识,“三人小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在办公室里,小组成员们互相提醒,共同遵守纪律规定,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持内容上全涵盖,以基地为依托,打造“忠诚型”、“教育型”、“学习型”、“满意型”四型清廉机关。在基地里,干警们接受全方位的教育和培训,营造浓厚的法治、廉政教育氛围。

坚持责任上全链条,以中心为抓手,强化检察机关与监察机关办案衔接和配合制约。在中心的会议室里,双方工作人员共同商讨案件办理方案,形成监察调查和检察审查合力,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战略目标。坚持制度上全贯通,以“笼子”为保障,强化制度治检、依规治检。在办公室里,干警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的长效规范,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检察铁军。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通过扎实推进基层“小院”一体化履职,构建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模式,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们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基层检察机关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了基层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中,名山区检察院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创新,书写更加辉煌的检察篇章。(名山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 杜勇)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8月上(总第207期) 法治实践栏目】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