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戒毒康复工作以来,贵州省戒毒康复所(以下简称省戒毒康复所)通过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执行规范的日常管理流程,实施精准科学的个性化康复训练模式(“1+7”),打出戒毒康复“组合拳”,为自愿戒毒康复人员(以下简称自戒人员)逆袭提供了“绝招”。
一、医疗卫生保障:筑造康复坚实基底
以“科学戒治 人文关怀”为基本理念,省戒毒局《戒毒康复工作指南》为指导,构建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建立“一人一策”医疗档案,坚持每日巡诊,协作医院每周定期巡诊,切实针对自戒人员实际情况,开展微波治疗、红外线治疗、中频治疗、经颅磁治疗、针灸、耳穴埋豆治疗等,减轻自戒人员的稽延性症状、帮助其恢复身体机能。
同时,与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医院、清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康新医院等4家单位签订协议开通绿色通道,开展自戒人员突发急重症应急演练和培训(心肺复苏、海姆利克急救、除颤仪使用),确保自戒人员在突发疾病时得到及时的救治。
二、契约化管理:营造良好康复环境
将“自愿参与”作为核心原则,在契约化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省戒毒康复所进一步细化了一日工作流程,将一日作息、行为规范一一明确,既有利于促进认知改变和行为养成,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戒治康复环境。
三、“1+7”康复训练模式:量身定制康复训练方案
秉持“自愿戒毒 共筑希望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的康复训练工作思路,按照省戒毒局《戒毒康复工作指南》的要求,探索构建“1+7”康复训练模式:
1套专档:1即每人定制一套个性化训练专档。
7项内容:7即七项要素形成训练闭环,包含:人员信息登记表、免责声明、调查问卷、训练前数据采集、个性化训练方案、阶段性训练记录及评估、最终综合评估。
通过量化对比,全面掌握自戒人员入所后的变化和进步,为阶段性评估和下一步个性化训练方案提供详细的数据对比,科学精准一体推进康复训练工作。
“我们主要训练科目包括健身房设备、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慢走、力量训练、传统健身气功八段锦等。比如刘某,今年53岁,患有高血压,他的训练计划就是慢走以及健身气功,以低强度训练为主;还有陈某,23岁,身体健康,他的训练计划就是动感单车、无氧训练等中高强度训练为主。通过个性化方案,能有效避免训练不当导致的损伤,提升整体康复效果。”训练民警介绍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