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买卖”背后,往往藏着精心布设的陷阱。河南省驻马店市的养牛户谷先生,就撞上了这样一桩蹊跷事。一位“老板”连牛的面都没见,就爽快地打来了20万元买牛款,可没几天,谷先生的银行账户就因“涉诈”被马鞍山警方冻结。直到这时他才恍然大悟,这笔“诚意满满”的巨款,竟是一起诈骗案中的赃款。
近日,安徽省马鞍山市公安局花山分局通报了这起案件的侦破详情,警方顺着这笔异常资金的线索层层深挖,成功斩断一条新型电诈“洗钱”链条,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
蹊跷的“大额订单”
今年62岁的谷先生在养牛行业摸爬滚打多年,见过形形色色的买主,却从未遇到过如此“痛快”的交易。
2024年12月初的一天,一位自称吴姓客户找上门来,张口就要1200斤以上的高价牛,表示是受老板委托代购。
次日,吴先生联系谷先生,让其把牛的照片发给“老板”过目。照片发过去没多久,“老板”回复表示非常满意,敲定收购12头牛,并向谷先生索要银行账户,将20万元买牛款一次性转入。
“没现场看牛,几分钟钱就到账了,买卖做得很痛快。”谷先生回忆,次日这位吴先生带人来选牛,过完磅后,总价19万多元,谷先生便把多收的7500元退给了对方。
可让谷先生没想到的是,这笔“大买卖”做完没几天,他的银行账户就被警方冻结了。他咨询当地警方,得知原因是这笔钱竟然从一名诈骗受害人的银行卡中转入。
这时,谷先生才恍然大悟,这笔“大买卖”和爽快的客户果然有猫腻。
跨省追踪牵出诈骗源头
谷先生的银行卡为何被马鞍山警方冻结?时间回溯到2024年10月底。
马鞍山市民王先生平日爱炒股,一天刷短视频时,一则“短期炒股、导师指导、收益高”的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点击链接,在一名“顾问”的指导下,下载了一款金融炒股App。注册登录后,在“导师”引导下,他先充了8000余元,购买了对方推荐的一只股票。
第二天,王先生打开App发现账户余额变多了。接下来的几天里,账户内资金越来越多。他信以为真,便向“导师”咨询如何加大投入、赚取更多收益。在“导师”的“指导”下,王先生先将30余万元现金通过货拉拉送到“导师”指定的位置,随后又把20万元通过转账转到了谷先生的银行卡内。而这20万元正是谷先生收到的“卖牛款”。
新型洗钱手段浮出水面
经调查,民警发现这笔买牛的交易暗藏猫腻。
原来,收牛的客户吴某确实为中间商,他是在网上收到了一位自称“牧场老板”的委托,收购品相好价格贵的牛。从打款到拉货,都是由这位“牧场老板”线上遥控指挥的。而这些牛被分批拉到亳州市利辛县、蚌埠市怀远县等地分销后,套现资金又被转入多位人员的银行卡。
“跨省购买、分批销售、分人打款,还涉诈,这极有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洗钱方式,背后一定隐藏着洗钱犯罪团伙。”花山公安分局当即成立专案组。
在经过几个月的缜密侦查后,专案组终于摸清了洗钱团伙成员的藏匿地点。今年7月7日,花山警方组织多组警力赶赴安徽亳州、山西运城、广东湛江、广东佛山等地实施抓捕。经过20余天蹲守摸排,7名涉案嫌疑人全部归案。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警方提醒:警惕身边的洗钱陷阱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发展,公安机关对洗钱犯罪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诈骗分子实施诈骗洗钱的手法也在不断演变升级。在此,警方梳理出以下几种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洗钱方式,希望大家提高警惕。
跑分平台(兼职刷单洗钱):犯罪团伙以“高薪兼职”“轻松赚钱”为诱饵,招募普通人提供银行卡、支付宝或微信收款码,用于接收和转移赃款。
直播打赏洗钱:犯罪团伙利用直播平台,用赃款大量打赏主播,再通过主播返现(扣除平台抽成)将钱“洗白”。
电商刷单虚假交易:设立空壳网店,伪造交易记录,用赃款“购买”商品(实际不发货),再通过“退款”或“提现”方式转移资金。
购买实体物品转卖洗钱:用赃款大量购买黄金、现金花束、农副产品、购物卡、游戏点卡、加油卡等各种贵重实体物品,再低价转卖套现。
众筹、慈善捐款洗钱:利用虚假众筹项目或慈善机构,将赃款以“捐款”名义汇入,再通过“项目支出”提现。
在此,警方提醒市民,不要将自己的银行卡、信用卡、微信支付宝账号等出售或租借。警惕“高收益兼职”,尤其是涉及代收款、刷单等。核实网络募捐、交友对象的真实性,防止被利用。洗钱犯罪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普通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利用。大家要增强法律意识,保护个人信息,远离洗钱陷阱。(袁佳 李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