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生效判决确定的土地侵权责任,一边是隐而未发的赡养费拖欠;一边是愤怒的父亲,一边是委屈的儿子。一起看似简单的执行案件,背后却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父子情仇。从初春到盛夏,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抽丝剥茧,深挖矛盾根源,创新引入多方力量,将一场执行听证会开成解法结又化心结的“亲情修复会”,最终促成父子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让这起缠绕着亲情与法理的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案情回溯:安葬费引发赠地风波,判决后矛盾依旧
该案件源于一场家庭变故。张某(子)的母亲去世后,因种种原因,张某未能妥善履行安葬义务,这深深刺痛了父亲张某某的心。盛怒之下,张某某收回了多年前已赠予儿子的一块土地的使用权,张某认为父亲此举侵犯了自己的权益,遂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判决张某某(父)停止对张某享有使用权的涉案土地的侵害,并赔偿张某因张某某在土地上砍伐树木造成的经济损失。然而,判决生效后,张某某心结未解,并未主动履行。无奈之下,张某向兴仁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遇阻:表面侵权背后,竟是“双向违约”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承办法官并未简单就案办案。在深入调查和多次上门走访,一边查看土地现状,一边分别与父子俩拉家常、释法理。一次次的沟通中,法官敏锐地察觉到:表面是土地使用权和赔偿款的纠纷,实则是父子间深埋多年的情感疙瘩。
张某某的愤怒不仅源于安葬费,还源于儿子张某长期未履行每月支付50元赡养费的义务。这笔看似微薄的费用,在老人心中却是孝道的试金石。土地侵权,某种程度上成了老人表达不满和寻求“公平”的方式。张某则认为父亲多年来偏心其他子女,对父亲“收回”赠予土地耿耿于怀。这绝非一起单纯的土地侵权执行案。它交织着父子亲情、赡养义务、历史积怨和双向未履行的法律义务。若机械执行土地返还和赔偿款,不仅可能激化矛盾,留下赡养费执行的“后遗症”,更会彻底撕裂本已脆弱的父子亲情。
破局之道:听证会开到“家门口”,多元力量共解“千千结”
面对困局,执行法官转变思路:“化解纠纷,必先化解心结;解决法律问题,需兼顾伦理亲情。单纯的强制措施行不通,必须搭建一个更开放、更权威、更具说服力的平台,让父子敞开心扉,也让第三方力量参与评理、劝导。”
经过周密筹备,一场特别的“现场执行听证会”在家门口举行。与以往不同,这次听证会不仅有法官主持,还特别邀请了政协、人大、综治中心、司法所、村委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赋予听证会调查、调解、普法、修复等多重功能。听证当天,第三方代表们用朴实的语言,从传统孝道、家庭伦理、为人子女本分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劝导。社区干部则利用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从乡规民约、邻里评价、家庭长远和睦等角度,恳切地分析利弊,呼吁双方各退一步。
在多方合情、合理、合法的劝导下,在法官耐心细致的释法明理中,父子俩紧绷的面容逐渐缓和,对抗的情绪悄然消融。最终,在听证会现场,父子达成“停侵+折抵+当场付赡养”方案。随着父亲承诺停止侵权、儿子现场掏出后续一年600元赡养费并承诺会按期支付,缠绕多年的家庭纷争以“履行完毕”圆满落幕。
从春寒料峭到夏木葱茏,这场缠绕着土地与亲情的执行拉锯战,最终在一场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听证会后落下帷幕。它不仅是兴仁法院执行工作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一堂关于责任、亲情与法律如何共融共生的生动实践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