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连着民心,系着民生。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永宁街道,人大代表工作站正以创新实践打通这关键一环——通过“精准调研、多元协同、长效保障”的治理链条,让人大代表深度融入社区肌理,用实干将基层治理的蓝图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走街串巷听民声 精准绘制“需求图谱”。“楼道堆物得清一清,飞线充电太危险”“小区里电动车充电桩不够用”……这些居民口中的“小事”,在永宁街道人大代表眼里都是“大事”。代表们带着“放大镜”走进5个社区、87个小区,用“网格化走访+专题座谈+线上征集”的三维调研法,把群众的诉求一条条记在本上、落在实处。面对老旧小区管理无序、背街小巷环境脏乱等“老大难”,他们梳理出327条诉求清单,小到垃圾桶位置调整,大到公共设施升级,每一条都对应着具体的解决方案。在与物业、商户的专题座谈会上,“问题—对策”台账清晰明了,充电桩短缺、垃圾分类设施不足等共性问题,很快有了推进路径。
多方携手聚合力 织密治理“联动网络”。“以前背街小巷又乱又暗,现在墙面亮了,路好走了,多亏了人大代表牵头整治!”说起家门口的变化,商户王女士赞不绝口。这背后,是永宁街道打破治理壁垒的创新实践。在背街小巷改造中,代表们组织商户、居民成立“自治管理小组”,共同制定《街巷文明公约》,12项改造工程从图纸变成实景;“代表调解室”里,法律界代表与网格员联手,63起邻里纠纷、物业矛盾在耐心沟通中化解;“代表+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更是让独居老人有人陪、残障人士有人帮,个性化帮扶暖到了群众心坎上。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愈发清晰。
制度护航保长效 筑牢治理“坚实根基”。“24小时回应、7个工作日办结”,这是永宁街道对群众诉求的承诺。为让治理成效持续惠及民生,这里建立起“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代表参与治理履职清单》将问题解决率纳入考核,居民打分说了算;“五步工作法”(走访调研 — 需求梳理 — 方案制定 — 协同实施 — 成效评估)从走访调研到成效评估,为常态化治理提供了“操作手册”;每月20日的“代表进站活动日”,成了听民声、解民忧的固定窗口。通过满意度调查、“回头看”走访,治理重点随群众需求动态调整,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贴合民心。
如今的永宁街道,小区环境更整洁,邻里关系更和睦,服务供给更精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多方协同”,人大代表工作站正以“赋能社区”为笔,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续写着“人民至上”的生动篇章。(高朝辉 苗 坤)
